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在九十年代初吸收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住房保障体制,是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项社会制度。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按照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新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力求保障我国人民在住房方面的切身利益,在国家政策的许可范围内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使房地产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良性互动,抑制房地产泡沫出现。这项全新的经济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暴涨、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老百姓的“买房难”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而旨在为老百姓提供住房保障,让人民能安居乐业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却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势必会影响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福利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欧美以及新加坡等国家都依据本国的国情建立相对完善的住房制度,而我国国内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更缺乏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的内部机理、影响因素等动态调整方面的探讨,其中研究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的文献为数甚少。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住房公积金管理是关系国家、企业、职工的三重维度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的过程,社会信用体系、存贷利率、消费贷款结构等影响因素都对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完善以及社会福利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沈阳市住房公积金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验证,进而提出加快完善沈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