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翻译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出发研究了《论语》译本的多样性,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进行横向的共时翻译多样性的对比研究,对理雅各,庞德以及斯林哲兰德的译本进行纵向的历时翻译多样性的对比研究。作者回顾了《论语》英译本及其研究的发展和翻译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理论的发展并且对理论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以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理论为框架对《论语》译本多样性的产生进行分析。翻译的共时性是翻译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翻译共时观的多样性指统一历史时期应当容许对同一原语作品的不同翻译。同一性是指译者有权按照自己的前理解去解释文本,但他必须使其解释有着有效性和合理性。翻译的历时性指翻译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产生于价值标准的变更,而价值标准的变更又常常是历史发展或历史变更的结果。全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文本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论语》及其英译本进行了回顾,详细阐述了本文主要的框架理论---翻译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并介绍了迄今为止对《论语》英译本和对翻译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所做的主要研究。第三部分对《论语》译本多样性的产生从共时翻译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论语》共时翻译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不同,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服务对象。译者主体性的不同分别体现在文本接受和文本创作的过程中。此外,《论语》共时翻译的同一性取决于翻译的实质是相同的即翻译的实质是语际意义转换,这是翻译多样性的共同基础和共同的价值标准。第四部分对《论语》译本多样性的产生从历时翻译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论述了导致《论语》历时翻译不同的三点要素:语言的历时性变化,社会背景的变化和读者期待视角的变化。第五部分主要指出了共时重译和历时重译的三点意义:提高了翻译质量;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再生、永生;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发展。第六部分是对本文所做研究的总结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本文对《论语》的四个英译本做了详细的对比研究,目的不在于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着重挖掘翻译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在译本多样性形成中的决定作用,以期对《论语》的翻译研究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