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变迁中,随着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众多民族融入历史的长河。现在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熟练相对汉族而言很少,因此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绕中国的北方到西北及西南地区地区,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这些地区。由于历史、自然以及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多次大规模推动民族地区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一五”建设时期,二是“三线”建设时期,三是西部大开发时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却日益扩大。回顾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依托中央政府的投资推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于中央政府的依赖。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之一。在中国,旅游业地位日益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通过对民族地区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结论: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旅游业不仅是民族地区普遍优势产业,而且其拉动性强的特点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全方位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赶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赶超意味着跨越,跨越意味着超常规的发展。但是超常规发展既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海市蜃楼的遥不可及。跨越式发展不仅有严谨的理论研究基础,也有广泛的实践。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是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赶超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内生式发展,以旅游业的跨越式为突破口,通过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的主体。民族地区的各族劳动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不仅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重要的利益主体。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历史机遇、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政府、企业、产业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要素,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