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借鉴了创新-扩散的理论框架,主要运用了既有资料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了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情况的S曲线拟合。对移动互联网的已采纳用户分布进行结构性分析,观察今后的扩散方向。关注了已采纳用户中的过度采纳现象。运用访谈法对采取拒绝行为的用户进行了心理行为分析。创新-扩散研究认为,大多数创新符合S曲线分布。首先,研究运用了BASS模型对移动互联网的采纳率进行了拟合和预测,得出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S曲线,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临界大多数”发生在2009-2010年。并在2011-2013之间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而在2014年左右,将明显减缓发展速度,在2025年以后趋向饱和。根据技术周期理论和S曲线分布,可得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正处于从早期大众到后期大众扩散的关键期。研究分析了我国已采纳用户的收入、职业、受教育和地区分布情况,发现我国用户主要分布在学历、收入较低的人群中,且正在向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扩散。用户分布不完全符合罗杰斯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和创新早晚正相关的结论,出现了“肯辛斜坡”。在城乡分布上,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城乡差距较大,“数字鸿沟”并无缩小,但在访谈中发现,农村居民使用移动互联网积极度较高,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使用移动互联网行为走向成熟。研究关注了移动互联网中的过度采纳现象。生产者和运营商的营销策略和智能手机的符号化消费是造成用户过度采纳的重要原因,而从用户角度而言,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内在动因。由于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处于由早期大众向晚期大众扩散的重要时期,对于拒绝者的扩散有重要意义。大部分拒绝者尽管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和评价较为正面,但还是出于相对优势的考量拒绝使用移动互联网;而已经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也会由于比较和个人体验使得相对优势消失,出现已采纳用户的拒绝行为。人际传播是向拒绝者扩散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弱连接在向拒绝者普及中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反哺则是向长者扩散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