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前期研究表明,在足三里、肝俞、胃俞穴位注射黄芪、当归注射液,可部分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胃黏膜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双向调节CAG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消除氧自由基,保护和减少胃黏膜的损伤,同时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Hp),控制胃黏膜的炎症,抑制萎缩黏膜的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比率,减少细胞丢失,提高肠化部位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比率,促进肠化黏膜细胞向正常方向转化,表明该疗法防治CAG的疗效确切,是防治CAG的一个经济、安全、并且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以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吴旭教授为首的针灸科研小组,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临床操作规程,为了更好地向全国同行推广,由国家中管局立项资助,对本规程进行多中心临床观察研究,通过深入观察和验证本规程的临床疗效,对其临床操作方法,穴位、用药、施术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的探讨研究,使之完善、规范、科学,本论文为本课题主中心江苏省中医院临床观察研究的部分总结。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从临床研究方面开展穴注防治CAG的规范化研究的。 在临床治疗中,将患者随机分为穴注组和对照组。穴注组,共47例,以黄芪、当归注射液的混合液共8ml,注射于足三里、肝俞、胃俞等穴,隔日1次,左右侧穴位交替进行治疗,在规范化的临床操作规程下,共治疗一个疗程(3个月);对照组,共46例,以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一日三次;采用统一表格,在疗程前后对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分别进行检查、观察、记录,对观察和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观察和验证,形成了穴注防治CAG在临床上的技术规范化文本。 1.肝俞、胃俞、足三里三穴是穴注防治CAG的理想配穴;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级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2.黄茂、当归注射液是穴注防治CAG的最佳药物配伍;3.规范了穴注防治CAG的临床操作程序:选择相应的注射器一患者选择适当体位一正确定位一严格消毒一快速透皮,缓慢进针一缓慢上下提插~缓缓推入药液一出针;4.确定了注射时的深度和角度:在肝俞、胃俞注射时,应向脊柱方向斜刺,刺入深度不超过Zcm,体胖者可至3cm,在足三里注射时,可垂直皮肤刺入2 .5~3 .oem;5.采取隔日一次的穴注法,为防治CAG的最佳治疗间隔时间;3个月为一个疗程,为穴注法防治CAG的理想观察疗程;6.穴注法防治CAG的补泻作用是通过取穴中的补与泻,注射药物的补与泻及穴位注射中推药的快、慢来实施的;7.本疗法安全、可靠,在严格执行临床操作规范程序的情况下,无不良反应的发生;8.穴注法防治CAG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胃复春组,穴注组对CAG病人的多种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CAG病人的胃镜征象,对胃勃膜多种病变均有显著的疗效,对胃勃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皆有改善和控制作用,可以抑制以G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控制胃勃膜炎症的活动,并在临床上表现有三种起效形式。结论:通过对穴注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整套临床操作规程进行多中,朗临床观察研究,形成了穴注防治CAG在临床上的技术规范化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