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高校国际化进程势不可挡,中外高等学校间的交流合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现代留学史迄今已有160余年,无数的学子在海外学成归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与此同时,海外高校也愈发重视中国留学生这个目标人群,远赴中国宣传演讲,吸引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间的外事英语口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其口译过程中的得失也有着重要意义。2016年5月30日上午,笔者有幸承担了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教育学院奇尔顿教授一行于XX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留学项目宣讲会交替传译工作。2016年11月7日晚,时隔半年笔者再次担任XX大学美籍教师Vowell先生的讲座翻译,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本文是一篇交替传译实践报告,从“高校外事口译”出发,结合“释义理论”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同时比较两次口译过程中的优缺点和改进之处。该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阐述了口译任务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第二章是理论介绍,总结了“释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口译的三个层次”和“三角模型”理论,例举其在文化负载词,诗句和流行语翻译中的运用;第三章分别详细描述了两次口译任务的进程,包括译前准备工作,译中难点,如多任务处理问题、口译准确度问题、行为规范和设备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又做出了对应的译后总结;第四章选取了两次口译任务中的实例从专有名词、长难句、数字以及其他难点逐一以释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口译策略;最后一章是本次实践报告的总结,总结了释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本次口译实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MTI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