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边缘的重要淡水资源,太湖水质及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太湖流域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彻底处理即排入太湖流域水体中,使太湖流域水环境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正日趋恶化。目前,对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太湖无锡梅梁湾区域,但对太湖周边其它典型区域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论文对太湖周边典型区域的水质进行监测,采用单因子指标评价、主成分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各区域水质进行评价及分类,同时评价各区域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采用ELISA法对水体中的藻毒素-LR含量进行了测定;应用分子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分析了水体中的遗传毒性和雌激素活性;调查了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体中酞酸酯的分布,并以酞酸酯为典型污染物,研究了酞酸酯的雌激素活性及其对鲫鱼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为评价周边典型区域对太湖水体污染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 2008年3月~2009年2月对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采样点水体中TP和TN含量均超过国标Ⅴ类水标准,按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其水质均为劣Ⅴ类;多指标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湖州水源(T4)、新港口(T6)、苏州胥口(T12)、小梅口(T5)为Ⅱ类,平望大桥(T3)、无锡贡湖(T11)、宜兴工业(T7)、无锡梅梁(T10)、嘉兴运河(T1)为Ⅲ类,宜兴入湖(T9)、王江泾(T2)、周铁污水(T8)为Ⅳ类;综合富营养化状态评价结果为12个采样点水体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2.应用ELISA法对太湖周边典型区域12个采样点水体中胞外藻毒素-LR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08年6月开始各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8、10月浓度较高,最高浓度为0.66μg/L,2008年12月~2009年2月均未检出。3.应用SOS/umu法对12个采样点水体的遗传毒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样的遗传毒性诱导率IR与提取物的水样体积呈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T1、T2、T3、T7、T8、T9、T10水样提取物的IR>2,表明有遗传毒性效应;各区域水体遗传毒性随水情期大小排序为:汛前期>汛期,对于污染源较稳定的区域,水体遗传毒性在各水期变化较小。水体遗传毒性与CODMn、CODCr、TOC无显著相关性;与UV254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4.应用酵母双杂交法对12个采样点水体中雌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2、T3、T5、T6、T7、T8、T9、T10、T11的水样中在各监测月份均有雌激素检出,检出范围为0.20~0.56 ng-E2/L。5.对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体中酞酸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采样点的酞酸酯含量时空分布不均,各采样点均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检出,其中,DEHP的污染最为严重。6.采用酵母双杂交法对6种酞酸酯的雌激素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10.0 g/L-DMSO浓度范围内,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和DEHP不具有雌激素活性效应;BBP和DBP具有雌激素活性效应,以1 g/L-DMSO酞酸酯换算为与雌二醇(E2)的雌激素效应相当的结果分别为0.97μg-E2(BBP)和0.42μg-E2(DBP)。7.选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和丙二醛(MDA)作为检测指标,开展DBP和DEHP对鲫鱼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DEHP对4项酶学指标的影响比DBP更显著;在DBP和DEHP氧化胁迫下,SOD和CAT在暴露初期的活性变化比GPX要大;GST在DBP和DEHP的解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验期间(30 d)内MD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脂质过氧化产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可能是DBP和DEHP对鲫鱼肝脏的重要致毒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