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秀教授应用除湿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总结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虽然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其病情的复杂性,病程的迁延性,预后的不良性,西药的毒副作用,以及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特点,即使诊断明确,其治疗也相当棘手。而中医药治疗痹证,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且具有疗法多、毒副作用少的特点。吾师金明秀教授,长期从事风湿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尤其是在运用除湿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前言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中医则认为本病多由于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闭阻经络,留滞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吾师金明秀教授运用除湿法治疗RA,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吾有幸侍诊于吾师左右三载,现将其经验之一、二简介如下:正文1.病因病机1.1从古代医学而论1.1.1病因何谓痹?《素问》专设《痹论》一章谈及始末,称痹乃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而吾师认为,在构成痹证的众多因素中,湿当为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无湿难成痹。《说文解字》直言曰:“痹,湿病也。”《荀子解蔽》亦曰:“伤于湿也”,可见,湿是导致痹发生的关键所在。同时《金匮要略》亦设《中风历节病》一篇,把痹证的病因归结于风湿、寒湿两家。它如两书中有关“肉痿者,得之湿地也”(《素问·痿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素问·长刺节论》。“跛,寒风湿之病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一身尽痛发热的黄疸,湿家之为病也”(《金匮要略·痉湿病》)等的论述,也无不认为湿与痹或与痹相关的证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在论述湿与痹关系的同时,古代经典中也同时强调风、寒、热在痹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些因素也确实客观存在着。但是,吾师认为在本证的形成中它们的存在毕竟是以湿为基础的,是作为次因(或称为第二病因)出现的,不具备与湿相提并论的地位:风为百病的先导,可携湿伤人,也可助湿为疟。但它不是痹证形成的决定性原因,行痹只是先哲们出于对证型分类叙述上的方便,抓住痹证共性特征之外的与风有关的个性特点命名罢了。寒性凝滞,而凝滞的最终产物非水即湿;寒在痹证的形成过程中亦不是直接成因,而是通过凝而化湿的病理过程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痛痹也只是从寒在痹证中的特殊表现来体现痹的又一种证型。热为活跃的阳邪之气,或与外湿合,携之入内;或与内湿结,发而为痹,因此也不具备单独成痹的条件,热痹同样是体现一种痹证证型的特征性标志。湿为痹的基础因素,其性黏腻重着,与多种病邪有亲缘关系,可以成为它们行凶作恶的寄主。从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出发,先哲们把湿与风、寒、热结合而形成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温度场对2座寒区隧道之间的最小合理间距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邻近寒区隧道之间的围岩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一种判断相邻寒区隧道间距是否合理的方法。
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中。但在中职教育中,政治教学却一直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时代的特征是完全不符的。因此,在新形势下,中职政治教育应进行全面改革。而在中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诊治的253例乙型肝炎病毒引
在探讨总结国内外其他领域规划评估工作的进展与经验基础上,分析归纳规划评估内容和方法,并结合《辽宁省海岛保护规划(2012--2020年)》中期评估具体实践,对辽宁省海岛工作实施情况
斜拉索由于具有相对质量小、阻尼小、柔度大等特点,在外界激励下容易发生振动。其中,斜拉索的参数振动是一种大振幅非线性振动,可能对桥梁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如何更加准确地模
产品结构设计是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进行的一项关键的设计活动,它将抽象的、模糊的设计概念变成具体的、明确的实物结构。产品结构设计不仅需要结合来自不同方面的知识,如成本、
折线形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作为一种新型的斜拉桥结构,其造型美观,受力合理,成为众多桥梁设计者越来越青睐的桥型之一。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折线形独塔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概况、结构
防雷击破坏的综合技术主要从建筑物金属结构的等电位连接、合理防雷设施的布局、合理屏蔽、所有金属件的等电位连接和可靠的接地系统、以及在供电、电子设备线路中合理地加装
环境教育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已将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而且目前的环境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