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戏曲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创作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者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包容,形成了协调统一的艺术风格特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失浓厚的地域特色,不断地推动民族声乐更加科学化发展,也使得更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不断地产生。随着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教育也随之在完善,同时"学院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中国民族声乐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技巧后的声音变得更加的规范和系统,最明显的特点是歌唱音域突破了新的高度。但是它原有的民族风格特色和韵味却在逐渐淡化。很多"学院派"学生对戏曲艺术以及民间传统民歌的文化更是知之又少,这不仅仅是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不利,更牵制着整个文化系统多元化的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民族声乐得现状与戏曲艺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分析。一方面学习和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戏曲历唱腔,更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对戏曲艺术之精华的传承与借鉴吸收,使我国民族声乐能够更好更完善的发展而做出贡献。本文将从民族声乐发展现状和创新以及两者的共性方面展开,并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学习通过对戏曲唱腔在呼吸、吐字咬字、润腔、舞台表演等音乐元素的表现,来分析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具体运用。最后通过两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故乡是北京》《木兰从军》为例,以歌曲的具体分析来说明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通过对《故乡是北京》《木兰从军》的分析,了解戏曲唱腔和民族唱法的发展,演变与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便于演唱者在演唱带有戏曲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时更加丰富、细腻,增添韵味,同时也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