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自我伤害行为的高发人群。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一直是国外青少年心理病理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献回顾发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个体特征因素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个体特征因素直接作用于自我伤害行为的形成,不良家庭环境因素一般通过与个体特征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自我伤害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探讨两种类型的家庭不良环境因素:一类是童年期受虐待的三种亚型,躯体虐待、言语虐待和性虐待;另一类是童年期被忽视的四种亚型,交流忽视、安全忽视、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以及探讨两个重要的个体情绪因素:情绪调节困难、情绪表达不能,从而检验了个体情绪因素和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单独影响和协同作用。本研究分为三个研究。第一个研究以武汉市的165名中学生被试为研究对象,修订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第二个研究以武汉市某工读学校的77名工读生和某少年管教所的99名未成年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情绪易感因子。第三个研究以武汉市少年管教所的115名未成年犯和同市的340名普通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家庭不良环境因素和个体情绪因素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通过完成上述三个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修订后的“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共19个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区分效度、效标效度、聚合效度。(2)未成年犯在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均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生。(3)情绪调节困难和情绪表达不能两个个体情绪因素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4)躯体忽视、情感忽视、躯体虐待、言语虐待、性虐待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5)情感忽视对自伤行为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并以情绪调节困难和情绪表达不能为中介对自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言语虐待以情绪调节困难为中介对自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性虐待对自伤行为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并以情绪表达不能为中介对自伤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但间接效应明显小于直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