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航空公司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在不断壮大。航空运输业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各种隐患,其中不乏严重的机场公共安全事件。机场各种危机事件不仅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也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主题。怎样有力保障乘客在飞机区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形下,机场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E市国际机场作为2007年投入使用的新型国际机场,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上存在着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安全管理主体存在单一性等问题。在制度上存在体制不完善、应急机制流于表面等现象,上述因素致使机场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会影响E市国际机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和人民的切身安全利益,甚至会使E市着力打造的4A级旅游景区形象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E市国际机场的员工之一,笔者通过切身的走访调研,以E市国际机场公共安全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公共危机理论、系统安全理论和应急管理理论,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民航机场公共安全管理的机构、职责,然后具体从E市国际机场的实际出发,介绍其目前安全管理的主体、范围、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机场各部门在公共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接下来通过借鉴国内外其它民航机场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E市国际机场的实际,提出若干有利于提升E市国际机场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切实可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