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俗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旅游业目前取得的骄人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民俗文化不断消失、民俗同化现象严重、民俗旅游环境破坏加剧、急功近利思想普遍等,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旅游业指导思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民俗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解决民俗旅游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成为关系到民俗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具体建议。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民俗旅游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总结,对国外民俗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着重分析了二十多年来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情况,归纳提出它的三个发展阶段、发展成就、存在问题,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必由之路。 第二部分是探讨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起源于环境与生态保护问题,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形势下,人类对自然和自身发展进行理论性思考的产物。自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经过人类社会几十年的深入认识,现已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它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和资源保护;一是持续发展。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后,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发展旅游要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为基础,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实现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在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之后,笔者尝试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目标、原则等基本问题,认为民俗旅游作为旅游的一部分,同样要遵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但不同的是,相对于一般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它更强调民俗文化的保护,强调民俗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指出民俗旅游的最重要资源是人,主要是民俗旅游目的地的当地居民,因此,民俗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人”的因素,只有作为重要民俗资源的“人”的参与和支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笔者尝试从八个方面对我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了战略上的构想,较为全面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在认识上,要树立生态观念。指出生态观念主要是一种保护意识,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对民俗旅游的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因而树立生态观念、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在开发上,突出环境保护的内容。笔者认为,由于民俗旅游的特殊性,相对于一般旅游形式,民俗旅游不仅也要求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强调加强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环境的保护。在开发过程中,应特别突出强调“公众参与”和“利益公平”原则,这是民俗文化和民俗环境保护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市场开拓方面,笔者提出了“民俗文化圈”这个新概念,认为在影响民俗旅游市场的各种因素中,我们需要重视“民俗文化圈”的作用;在产品上,应走多样化之路。民俗旅游要改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生态民俗旅游、小规模民俗旅游、城市民俗旅游等新形式,使民俗旅游产品向多样化、系列化、个性化发展;在管理 上,加快标准化管理步伐。民俗旅游实现标准化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积极参 与我国旅游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在服务上, 认为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命运。民俗旅游健康发展的 一个重要保证就是要有高质量的服务。金钥匙精神作为服务完美的标志,应该成为民俗旅游 追求的服务精神;在保障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笔者认为人才与智力、政策和法规。 科技与资金、宣传和教育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最后,指出民俗旅游发展 的重点地区是西部民族地区c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条件和环境进行了分祈,提出 了加快开发的针对性措施。 第四部分是中国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旅游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必须结合 实例进行研究才更有现实意义,从实践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本文以云南为例, 把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同时指出地方 民俗旅游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民俗旅游 发展的基本理论,并以此出发,构建了中国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战略,在论文的每一部分都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这一研究能有助于中国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