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家,也是较有成就的散文家。上世纪80年代初其散文就已初露锋芒,他以清新俊朗的文风展示出年轻人纯洁美好的理想追求,稍后,作者的选材多专注于关中地区具有乡土特色的景物和人与事,用温馨的笔调、充满柔情与爱意的叙事来完成他对于乡土的审美观照,风格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贾平凹以“商州”为写作对象的系列散文走上“寻根”之旅,透过自我心灵的诉求,一往情深的描绘了现代化发展时期仍保持传统文化意蕴的商州风貌,风格古朴宁静。八十年代中后期,作者用荒诞怪异的表现方法阐述自己对现实、文化、人事的独特理解,执着的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感悟。九十年代贾平凹在遭受种种变故后,散文创作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他似乎渐渐消失了关注现实世界的兴趣,转而越来越沉醉于个人的小天地,文中出现较多的是对“自我”的关注,并渐渐形成自我陶醉的审美取向。贾平凹散文发展的种种变化,与作家的主体精神、“自我”的过分沉溺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贾平凹散文中,“自我”的表达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形成了其理想化时期的“自我”、乡土民间里的“自我”、传统文化下的“自我”以及当下现实世界的“自我”等多种不同表征,这使他的散文创作风格不断更新和完善,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及表现是与作者生活的环境、时代以及个人的出身、经历、性格和遭遇密切相关。散文是最能表现作家主体人格与精神世界的艺术,散文中所显现的“自我”更是散文家心灵与精神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对一个作家来说,散文中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自我”的投射,贾平凹以个人经验、情感变化为线索,在散文中倾诉自己对社会、时代变迁的理解,对他人、自我变化的感悟,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关照,也能折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替以及普通百姓的得失与荣辱。深刻地表现人性、表现自我,即是深刻地表现社会,而个人的感情经历又是最真切最可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贾平凹的散文更为真实地揭示了其内心世界及创作的心路历程。贾平凹不仅有许多意境深远、风格独特的散文著作,还有引人瞩目的散文理论和叙述风格,他的“大散文”理论与“说话体”的叙述方式,曾在当代文坛引起很强烈的争论。贾平凹是个不断变化不断超越的作家,纵观其散文著作,可以发现隐含其间若隐若现的“自我”的影子,文章力图从贾平凹散文“自我”的不断演变中,去触摸作家心灵的脉动。在这心灵的跳动中既充满了作家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与生命激情的闪现,也不乏自我精神追求中的矛盾显露与人生无法逃避的困惑的展示,甚至迷茫。惟其如此,一个作家真实的“自我”才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变化,既是散文内容、文体上的创新,也是作家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因而审视其创作历程,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对于贾平凹研究来说,则是弥补了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贾平凹近二十年来在散文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散文创作特点。第二部分阐释“自我”的内涵及散文中“自我”的表现,并分析贾平凹在不同创作时期散文中所展现的不同“自我”。它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想化追求中的自我,揭示贾平凹在此段时期内,虽然“隐居”在“静虚村”,但却难以掩饰理想的激情与追求。第二阶段写贾平凹在理想的激情平静以后,返回到“商州”走上“寻根”之旅,引发其散文创作在文坛上的巨大反响。第三阶段贾平凹散文的变异时期,着重表达作家散文中体现的生命体验。第四阶段为贾平凹在遭受种种变故后,散文创作的变化及趋向。第三部分分析贾平凹散文理论与文体中“自我”的表现。文章分别从“大散文”理论的理论意义,散文的“说话体”的叙述风格,小说化的散文趋向以及“自我”的生命体验与异变四个方面论述。第四部分着重阐述贾平凹在不同阶段“自我”表现变化的原因。主要从作家主体精神、“自我”的过分沉溺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