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西部部分地区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中医证型归纳、分析,确定基本证型,便于临床辩证规范化,以此作为西部部分地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切入点,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打下基础。并且为进一步探讨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辩证规范化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本文通过整理中医文献,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病因、中医治疗方法及上呼吸感染的相关内容,总结归纳了目前对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研究现状及西医治疗困境和中医特色治疗的局限。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在2011年4月-2013年1月期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院、云南省中医院急诊门诊和留观的病人进行首诊登记和随访,选取符合西医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中医外感发热的病例,做好数据统计,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按照制定的中医症候分析方法进行证型分析,进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归纳,确定基本证型。结果:(1)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西部部分地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主要是外感风寒、外感发热、热毒壅盛、湿热互结四型,其中外感风寒最多。(2)本次调查入选的866例病例中,其中男性359人,女性507人,男女比例为0.7:1,经x2检验,x2=15.689,P<0.01,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本次调查病例中,年龄范围为14-88岁,外感发热患者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8-44岁青年人群中。经x2检验,x2=20.495,P<0.05,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外感发热四季均有发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夏季(6-8月),其次是秋季(9-11月)。经x2检验,x2=34.047,P<0.01。纳入的866例病例中,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外感热病在24个节气均有发病,发病节气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处暑发病率稍高。经x2检验,x2=211.442,P<0.01。纳入的866例病例中,不同节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本次调查的症状在外感发热病中普遍存在。外感发热病的病情以轻、中度为主,重度所占比例较小结论:(1)西部部分地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型主要是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热毒壅盛、湿热互结四型,其中外感风寒证较多。(2)西部部分地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好发于18-44岁的青年人群,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居多,24个节气均有发病,处暑发病率稍高,症状普遍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