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组入选病例共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29-82岁,中位年龄57岁。所有腹膜后转移瘤患者按原发病灶及治疗方式分为:肝癌外科术后三个月者2例,肝癌患者2-4次肝动脉灌注化疗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术后转移7例,胰腺癌外科手术术后转移5例,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术术后转移2例,胃癌外科切除术后转移8例,结直肠癌外科切除术后转移3例,卵巢癌外科切除术后转移2例,食管癌外科根治术术后转移2例,骨肉瘤外科切除术术后转移1例。所有病例经腹部彩超、多排CT或1.5-3.0T 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按病灶部位分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灶位于胰腺周围者16例,腹主动脉旁者3例,肝门区者5例,肾脏后方者2例,肝胃间者6例。按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I级5例,II级16例,III级11例;均药物止痛效果欠佳。均在TPS计划指导下,行CT导引下行125-I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及肿块缩小情况来判断疗效,以国际疼痛疗效判断标准来判断125-I粒子术后疼痛缓解疗效;显效:疼痛消失或分级标准下降两级者;有效:疼痛分级标准下降一级者;无效:疼痛分级标准无下降或上升者;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以肿瘤治疗国际标准判断125-I粒子术后肿块缓解疗效;完全缓解(CR):可见肿块病变全部消失,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PR):肿瘤消退50%以上,消退时间不少于1个月;无变化(NC):肿瘤增大不超过25%,减少超过50%;进展(PD):一个或多个肿块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的转移病灶;总有效率为CR+PR。结果:本组患者疼痛症状及肿块大小缓解明显。32例疼痛患者中,1周后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有效率81.13%;1月后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90.63%;3月后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96.88%;6月后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90.63%。32例腹膜后肿块患者中,1月后CR8例,PR18例,NC6例,PD0例,有效率81.25%。3月后CR9例,PR19例,NC3例,PD1例,死亡1例,87.50%。6月后CR13例,PR17例,NC0例,死亡2例,93.75%(表2)。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瘤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可行的、微创的治疗方法。对控制患者顽固性疼痛症状及抑制转移肿瘤生长均有良好疗效。尤其对于I级、II级疼痛者控制疼痛效果更佳,维持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