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单中心泌尿系统结石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探讨单中心经皮肾镜碎石术、输尿管硬镜碎石术、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碎石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肾镜组、输尿管硬镜组、输尿管软镜组,分别行经皮肾镜碎石术、输尿管硬镜碎石术、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观察术后AKI发生率。结果:共纳入526例患者,男364例,女162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50±13)岁。经皮肾镜组术后AKI发生率为13.0%(16/123),有高于输尿管硬镜组(9.4%,13/139)的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软镜组术后AKI发生率为3.4%(9/264),显著低于输尿管硬镜组和经皮肾镜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肌酐每增加1个单位,术后AKI发生的风险增加至1.006倍(95%CI为1.001~1.012,P=0.012)。与输尿管软镜组相比,经皮肾镜组术后AKI发生的风险为4.774倍(95%CI为1.999~11.399,P<0.0001),输尿管硬镜组术后AKI发生的风险为2.923倍(95%CI为 1.181~7.234,P<0.0001)。结论: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一定损害,需尽早防治。术前血清肌酐水平和手术方式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肾结石患者行输尿管镜术后尿液代谢产物轮廓分析目的:寻找基于尿液样本的泌尿系结石行输尿管镜碎石术(URSL)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潜在生物标志及其可能的代谢通路。方法:收集行URSL的肾结石患者术前和术后12h的尿液,应用超高效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HPL-TOF/MS)对尿液样本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潜在生物标注物进行筛选,构建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与URSL术前相比,患者尿液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在URSL术后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终筛选出25中物质作物UESL手术前后的差异代谢产物,其中术后以肉碱和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10种物质上调,以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为主的15中物质下调。结论:URSL术后AKI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为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肉碱和不饱和脂肪酸,其机制可能与URSL手术相关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产生的氧自由基肾脏固有细胞损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