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性别视角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探讨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叙事文本中母亲形象从文化符码到世俗镜像的书写流变.第一部分简要考察了中国主流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历史建构,指出历史上的母亲书写由于受儒家思想、宗法制度及近、现代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母性"常被置于"人性"、"女人性"之上,并通过叙事虚构得以加强."母亲神话"的建构使母亲作为人的具体形态模糊不清,母亲形象被符码化.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叙事文本中的母亲书写,指出当代母亲书写的两种形态.一是大众化叙事,在"子—母"视角的叙事中,"母亲"与爱、苦难、无私、牺牲等意义紧密相关,"母性"被赞颂和膜拜,母亲的符码化色彩依然明显;另一种形态是日常书写,在一些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笔下,通过对"母爱"神话和生殖崇拜的解构及对母亲形象的超性别书写,母亲形象回到了生活的本真,呈现出世俗生活的种种镜像.第三部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缺父"的叙述策略,指出"缺父"一方面意味着父权的无处不在,母亲的"妻性"被剥夺了,"母性"被推向极致;而另一方面则是重建女性谱系的前提,使"母亲"重新获得"人性"、"女人性"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