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受自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别等方面的影响,其气质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差异性愈发明显。接受主体的这些差异性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准确把握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影响,在尊重接受主体差异性基础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就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广泛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为指导,系统探寻了接受主体差异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首先,在第一部分“绪论”中,就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其次,在“理论探讨”部分中,对本选题的一些关键概念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等进行了界定,并集中探讨了本研究的指导理论和相关知识借鉴;第三,在论文的主体部分,用三章的篇幅系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家庭背景差异、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分析了这些差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关系,并针对这些差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负面影响,提出了重视接受主体的差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对策,为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在家庭背景差异章节,分析了接受主体家庭结构差异和家庭经济差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影响,指出家庭结构差异和家庭经济差异影响接受主体的个性、行为、需求,进而影响他们对接受内容、接受方法的选择以及他们的接受程度。在性别差异章节,探究了两大性别在兴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个性差异部分,则从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接受主体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差异影响接受动力、接受效率以及接受的难易程度等。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