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可用带宽测量的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测量的主要作用是掌握网络的相关信息和运行状态。网络测量为网络的运营和管理提供关键的输入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的网络测量问题包括端到端/链路可用带宽测量、端到端/链路时延测量、端到端/链路丢包率测量、网络流量信息测量等。本文主要研究端到端的网络可用带宽测量问题。端到端可用带宽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主动测量是指向待测网络中注入探测流量,通过探测包记录的信息对可用带宽进行估测。被动测量是指在网络设备上安装流量监控设备,从而对路径的流量进行监测。本文主要关注基于主动探测的测量方法。基于包间间隔的测量方法首先假设待测路径为一个只含有一条链路的路径,向待测路径注入探测包对,当探测包对在待测链路上传输时,背景流量(路径上原有的数据流量)会使两个探测包之间的间隔增大。由此可以得到包对进入链路时两个包的包间间隔ing、包对离开链路时两个包的包间间隔outg和可用带宽之间的关系,将这一模型称为单跳模型。在多跳环境下,基于包间间隔的测量算法认为,包对在经过窄链路前后的包间间隔与可用带宽的关系满足单跳模型中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基于包间间隔的测量算法直接将接收端测得的包间间隔带入单跳模型进行计算,显然,这一间隔与包对离开窄链路时的间隔已不相同,窄链路的后继链路会使包对的包间间隔变大。本文基于这一缺点,对经典的Spruce算法进行了改进,改变了探测包的包结构,并引入了适时的丢弃策略,得到了新的端到端可用带宽测量算法Improved-Spruce。基于探测速率的测量方法是基于自诱导拥塞的原理,即当探测流量大于可用带宽时,链路发生拥塞,接收端的探测流速率将小于发送端探测流速率,反之,当探测流量小于等于可用带宽时,接收端的探测流速率将等于发送端探测流速率。基于探测速率的测量方法发送多个采样速率的探测包列,寻找使探测包列的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刚好相同的临界状态,该状态下的探测速度便可视为可用带宽的估计值。这类方法的缺点是给网络注入的探测流量较大,使网络负荷加重。本文提出了新的算法ABLSF(algorithm based least square fitting),该算法无需发送探测速率小于可用带宽的探测包,大大减少了探测流量。并推导出探测速率与接收速率之间的新的关系,简单地用折线关系快速确认可用带宽估计值。
其他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很大冲击.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广电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国传媒业的格局,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生物课程的学习对人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识都有着重要意义,高中生在学好生物知识有着更多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成绩,还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世界起
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中,Windows CE.net因其对多种平台的支持以及在应用开发方面的便利特点在便携设备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嵌入式产品的开发,包含的内容众多,其中驱动程序的开发是非
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发现,函数知识的相关学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不论是等列式的计算,还是立体几何的相关运算,都会涉及到函数的运用.对此,本文结合实际例题阐述了已知单调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个人情绪体验与表现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特征.但是在紧张的高中学习压力下,学生的心理情绪难以得到有效的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满足,情绪趋于不
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关于理论的辨析,比如对于理论的推导分析;对于理论的比较分析.接着阐述了通过复合展现全称或者特称命题,以此检查知识点的使用的能力.最后通过单一展现,检
对人的观察和分析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智能视觉监控、行为理解、步态识别以及虚拟现实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摄像机的分辨率和视野范围有限,限制了单摄
TD-SCDMA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在整个TD-SCDMA产业链中,终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终端的通信功能主要依赖于终端协议栈软件,只有依靠性能可靠的协议栈软
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其重要组成内容,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内容展开,分析神经、体液调节二者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信息通信技术中的一个新领域,它集中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能协作地感知、监测和收集各种环境下所感知对象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协作式信息处理,获得感知对象的准确信息,然后通过Ad hoc方式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本文设想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照明系统(如路灯,体育馆灯光等场合)可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灯光管理和照明设施,起到节电效果,实现“绿色”照明。本文首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