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弹,是流行于长江三角洲说吴语方言之地的曲艺品种,“评”乃“评话”,“弹”为“弹词”,为与其他地区的评话、弹词相区别,故冠以发源地苏州之名又称“苏州评弹”。追溯“评弹”一词的由来,自清中叶以来,由于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在同一地区流行并同在书场演出,表演亦有相通之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成立评弹协会时,两个曲种合并称为“评弹”。该文的研究对象是评弹的流派,即评弹界自称的“某调”。流派对于戏曲、曲艺而言是曲种发展至成熟阶段出现的特殊现象,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的考量能够有效地关照曲种的发展。笔者通过对评弹流派兴盛的两个黄金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与当今流派发展的历时比较分析,使用“流派机制”这一分析工具,通过对各个构成要素的比较,关注了评弹流派的历史与变迁。从而认为,其一,当今评弹没有新流派产生的原因是整个流派机制的缺失,失去流派生成、发展的生态环境;其二,原有流派在当今社会所发生的变迁从而导致流派意义和功能转化,朝着舞台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并产生上海、苏州的地域性差别。该文所探讨的问题隶属于“传统在当代”的大论题,其关注点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问题”,聚焦点在“中国传统曲艺评弹的生态”。多年来评弹都没有新的流派产生,而原有流派也发生了变迁,笔者探寻的是造成这一生态背后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在研究理念上,作者坚持“整体观”和“生态观”,将文化现象放置于动态发展的历史语境与生态系统中,使用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试图探讨评弹流派在上海的历史与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