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造成矿学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些特殊构造体制的演化阶段。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中段的五龙沟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作用发育,但区内以往对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关系的精细研究仍不够。鉴于此,本次研究以金矿成矿作用及预测为核心,通过对构造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岩石化学,以及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五龙沟矿集区位于格尔木-五龙沟巨型变质核杂岩的东北翼,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剥离形成了原始北东倾斜的伸展剥离韧性剪切带,形成独特的剪切带褶皱变形的变质核杂岩聚矿构造,导致五龙沟集中区金矿的形成。(2)确立了区内剪切带变形的运动序列和力学性质演化过程。即早印支期韧性变形阶段左行正滑;晚印支-燕山期韧-脆性变形阶段,左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脆性变形阶段,右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3)五龙沟地区脆-韧性变形及早期成矿热液蚀变发生于晚印支-早燕山期(235~197Ma);脆性变形和晚期成矿发生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91.9~21.0Ma),早-中喜马拉雅(51~21Ma)期对成矿的贡献意义重大。(4)区内金矿成矿作用受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演化控制,发生于核杂岩形成后的陆内造山脆性变形过程中;成矿环境为相对封闭、弱还原的脆性变形域,成矿物质为以深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壳源成矿物质和变质水、天水等非深源流体矿质淀积过程中逐渐混入。(5)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五龙沟地区形成多条可容配矿的韧性-脆性含矿剪切带,晚白垩世-古近纪形成金矿容矿构造,晚印支期-喜马拉雅期形成金矿的“源、集、运、储、蔽”五要素。(6)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的黄龙沟、水闸东沟矿段深部预测找矿潜力较大,应加大深部勘查力度。区域上各级预测靶区概算金资源量为278t,其中Ⅰ级预测靶区Au金资源量167t,展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