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性行为是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行为,它对个体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对于个体行为社会化的成功与否,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目的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以及移情、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移情对攻击性行为可能产生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三所普通中学,初中和高中总共12个班级的学生,获取有效问卷共计297名,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年级对攻击存在影响,其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都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而愤怒和敌意则呈现随年级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2.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从性别角度看,男生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言语攻击显著高于男生。
3.男生在移情关注和观点采择能力上要低于女生。分析显示攻击行为者移情关注较低,攻击行为者的观点采择能力较低。
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与受依恋影响且有性别差异。与男生相比,父母同伴依恋更能预测女生攻击行为。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其攻击性比较低。对母亲及父亲的安全依恋对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负向影响。
5.父母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抑制攻击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其他因子对攻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教养方式都对攻击行为存在影响,且能显著预测攻击行为。
6.移情在依恋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移情对依恋与攻击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有直接关系,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中起到间接的中介作用,即父母教养方式通过移情影响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