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女性盆底肌力恢复方面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科分娩,于产后6至8周复诊并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45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04例、中转剖宫产组24例、会阴保护组59例和会阴侧切组163例,运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量化评估4组研究对象盆底不同肌纤维的肌力,并对42例肌力较弱的研究对象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一疗程后再次进行肌力评估。结果:1.前静息平均肌电值高张型构成比剖宫产组(71.57%)明显高于会阴侧切组(47.24%),且其高张型平均肌电值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和会阴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快肌最大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会阴保护组(81.36%)和会阴侧切组(74.23%)明显高于剖宫产组(46.57%),且会阴侧切组低张型平均肌电值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混合肌平均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会阴保护组(91.53%)和会阴侧切组(92.64%)明显高于剖宫产组(73.53%),且两者低张型平均肌电值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肌平均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会阴侧切组(89.57%)高于剖宫产组(75.98%),且低张型平均肌电值剖宫产组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后静息平均肌电值高张型构成比剖宫产组(72.55%)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49.15%)和会阴侧切组(49.08%),且其高张型平均肌电值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和会阴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五个检测指标中,会阴保护和会阴侧切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快肌、混合肌、慢肌三者各自低张型构成比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明显降低,三者各自总体平均肌电值在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剖宫产会导致盆底肌静息状态下的肌紧张,产后早期应当进行盆底功能筛查和康复治疗。2.会阴保护和会阴侧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损伤大于剖宫产。3.会阴保护和会阴侧切两种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临床上应综合评估决定是否进行会阴侧切。4.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疗效,临床上应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