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年间戏曲进一步发展,传奇缩长为短,舞台性增强,杂剧则在文人手中愈加写意化,抒情性增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龙燮的传奇《琼花梦》和杂剧《芙蓉城记》都做到了案头与场上的兼顾,是不可多得的戏曲作品。安庆望江也因为龙燮的戏曲作品在戏曲史上占了一席之地。本文试图对龙燮作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对龙燮家世、生平、交游和思想作较为全面的阐释,对其戏曲作品的特色加以重点分析。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龙燮家世、生平、交游和著述。龙燮始祖龙仁夫为元一代名儒,在文学史上颇有声名,父亲龙应鼎用明经授海门,兄龙光由进十入宦途,可谓家学渊源,人才辈出。龙燮少年时期意气风发,视科举为拾唾之物。多次科举不第后,弃绝科考,后举宏博进京做官,卒于任上。龙燮进京后,交游甚广,与冯溥、王士禛、田雯、赵士麟、薛柱斗等来往密切。本章还对龙燮诗文著述、思想性格给予介绍,以期对龙燮的基本情况做一个脉络的梳理。第二章重点研究龙燮传奇《琼花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其演出情况和传播影响加以概述。思想上从表达自我诉求、歌颂自主婚姻和肯定女了才华来分别阐述。龙燮对自我命运的关照,在剧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江云仲最终功成名就反映了清初文人对康熙十八年宏博的一种呼唤,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急切心态。艺术上注重于从剧作喜剧性、结构体制和人物性格方面来分析。人物性格的喜剧性、语言的喜剧性及擅于利用误会、巧合等构置喜剧情节。巧用双线结构展开剧情,并减少不必要的枝节,突出主线。人物性格鲜明,着重主角人物“猛书生”江云仲、“女秀才”袁餐霞和“雌侠客”鲍云姬的分析解构。第三章重点研究龙燮杂剧《芙蓉城记》的艺术特色,对龙燮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杂剧彰显加以表述,其鲜明的舞台性在清初杂剧案头化的大背景下尤为突出。本文从造型装扮、演唱方式、宫调曲牌、宾白唱词、科介提示和舞台装置来探讨龙燮对舞台性的关注。另外探索徐渭杂剧对龙燮杂剧的影响,无论是泼辣奔放的戏曲语言,还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艺术构思,在更深的层次里,我们看到了龙燮对徐渭杂剧内在精神的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