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盐碱地土壤与地下水中的NaCl含量高,土壤中的盐分及其含量直接影响幼苗的生长并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产量。选育耐盐植物种和提高植物的抗盐性则是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的关键,通过施加外源物质是提高植物抗盐性的可行有效的途径之一。为阐明NaCl胁迫条件下喷施硝普纳(Sodium nitroprusside,SNP,NO供体)和硫氢化钠(Sodium hydrosulfide hydrate,NaHS,H2S供体)后苇状羊茅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究SNP和NaHS缓解苇状羊茅幼苗的盐胁迫机理和确定适宜的喷施浓度,本文以水培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幼苗为试验材料,开展了7种浓度NaCl胁迫下的试验,确定了适宜的盐胁迫浓度;采用150mmol/LNaCl和1/2Hoagland营养液作对照,分别研究了7种浓度的SNP和NaHS溶液与150mmol/LNaCl复合处理下苇状羊茅幼苗的生长、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酶等指标的变化。研究表明: (1)在7种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90mmol/LNaCl胁迫苇状幼苗损伤明显,各指标都达到最值。150mmol/LNaCl胁迫苇状羊茅幼苗损伤严重,变化幅度最大,适合模拟中度盐胁迫对植物损伤,故选用150mmol/L作为NaCl处理浓度进行后续研究。 (2)100μmol/LSNP对150 mmol/LNaCl胁迫下苇状羊茅幼苗缓解作用最明显,超过250μmol/LSNP缓解作用消失。150μmol/LNaHS对150 mmol/LNaCl胁迫下苇状羊茅幼苗缓解作用最明显,超过300μmol/LNaHS,对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表现出抑制效应,不同浓度的外源对NaCl胁迫下苇状羊茅幼苗缓解呈现显著地梯度效应。 (3)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外源物质缓解NaCl胁迫苇状羊茅幼苗的效果,对比得出100μmol/LSNP是缓解150 mmol/LNaCl复合处理下苇状羊茅幼苗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