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聘请来自高校的教师担任独立董事是我国公司的普遍做法。独立董事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被侵害。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管理层可能出于中饱私囊的诱惑,导致出现过度投资行为。那么,受到公司青睐的高校独立董事是否能够履行好其应尽的职责,对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呢?此外,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学者认识到高管团队的人口背景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背景等会对行为人产生影响。那么,作为高管团队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董事,其个体之间的特征差异又会如何影响过度投资行为呢?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制度背景和已有的理论研究,将规范式的定性分析和实证式的定量研究相结合,试图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构成独立董事主要成分的高校学者,在抑制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方面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高校独立董事的异质性,比如任职的地理位置、名誉、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和专业背景会对过度投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权威高校独立董事作为学术研究中的“排头兵”,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多的到底是信号作用还是监督作用?本文以2010-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校独立董事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独立董事越多,越能够减少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根据“高层梯队理论”深入研究高校独立董事的个人特征与过度投资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与受聘公司位于同一省和具有技术专业背景的高校独立董事,有助于抑制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而具有权威性或同时肩负行政职务的高校独立董事,对过度投资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本文以董事辞职行为为切入点,研究发现权威高校独立董事发挥的是信号作用而非监督作用,这说明权威高校独立董事往往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而非通过积极践行投资决策中的治理作用的方式来规避声誉受损风险。本研究的启示在于可以从高校独立董事个人特征视角理解公司的投资行为,而且对不断完善公司的独立董事聘任制度和管理制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文章框架。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该部分从独立董事和公司治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这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提炼。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阐述了高校独立董事的含义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然后对过度投资的含义和公司投资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归纳。最后,基于高层梯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高校独立董事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机理。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该部分首先推导了高校独立董事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高层梯队理论”,进一步把任职的地理位置和权威性这两个高校独立董事的个人特征纳入研究范畴,提出另外两个基本假设。在完成以上逻辑推导和假设提出的过程之后,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设计环节。第五部分为实证检验与分析。该部分基于构建的研究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和检验、稳健性检验四个研究过程对对高校独立董事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结论剖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