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南海的资源以及战略地位的提升,南海地区的局势也在各方关系不断交织下变得越发复杂。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宣称菲律宾就中菲南海问题提交了国际仲裁,一时间更是让南海地区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到2016年7月12日,当所谓的仲裁案最终裁决结果出炉之时,历时三年五个余月的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终于宣告“结束”,但这场仲裁案所引发的地区局势动荡和国际形势变化却并未就此而终止。 南海仲裁案缘起于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之争,但在黄岩岛争端的背后是更加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菲律宾早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开始对我国南沙群岛进行有针对性的侵占与开发,这使得中菲关系从建交伊始便带有着某种难以忽略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在阿基诺三世上台后更加凸显,进而演变为使局势更加紧张的争端。中菲南海仲裁案是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中国自仲裁案开始便亮明了“不参与、不接受”的立场,而且相继发布了有关的《立场文件》和白皮书,以此来应对仲裁案的审理。但国际海洋法法庭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条款还是设立了相应的仲裁庭并组建了仲裁委员会,针对菲律宾所提及的包括部分南海岛礁法律地位以及相应海权等的诉求,仲裁庭一共开庭审理了11次,并及时发布了相关仲裁受理备忘录,仲裁庭的组建及案件审理对菲律宾关于我国南海相关海域海权的无理要求起到了消极的推动作用并加重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影响。而我国针对仲裁庭的合法性以及历史性依据与法理学依据的争论展开了据理力争,在国内学术界也有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一时间引发了各方的关注,而仲裁庭在中国未到场参与的情况下依旧对仲裁案做出了审理并最终于2016年7月12日发布了仲裁案最终裁决结果,根据相关备忘录的资料可知,仲裁庭支持了菲律宾的大部分诉求,否决了南海岛礁的主体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权益界限,使得中国在南海的利益受损,也使中菲关系一度降至历史冰点。 但随着菲律宾国内的政治更迭,中菲关系在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开始缓和,而中菲南海仲裁案的消极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温,对于杜特尔特政府,中国做了多重外交努力,从而缓和并发展了中菲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消抵了中菲南海仲裁案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中菲南海仲裁案的结果所产生的负面国际影响是巨大的,在未来的日子里,南海局势以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必将会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