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山西省道地中药材。黄芩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野黄芩素等多种黄酮类衍生物。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研究多集中于以黄芩为原料的中成药制作工艺、成份测定方法、生化及药理特性等研究,而对其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与代谢调控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克隆分析黄芩中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SbFNSII-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山西省道地中药材。黄芩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野黄芩素等多种黄酮类衍生物。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研究多集中于以黄芩为原料的中成药制作工艺、成份测定方法、生化及药理特性等研究,而对其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与代谢调控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克隆分析黄芩中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SbFNSII-1、SbFNSII-2、SbCHS-2,分别构建其酵母真核表达及农杆菌表达系统并进行生物转化;优化黄芩生根、愈伤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分析愈伤组织中关键酶基因,为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黄芩次生代谢产物奠定基础;测定不同物候期黄芩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和有效成分含量来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寻找其打顶处理时间及作为饲草添加剂的可行性,以期高效利用黄芩整株资源。得到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高保真酶扩增获得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关键酶基因—SbFNSII-1、SbFNSII-2、SbCHS-2,其基因全长分别为1509、1518和1205 nt,预测发现其分别编码大小为502、505和39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且均具有相应蛋白家族的特征位点及结构域,其中SbFNSII-1、SbFNSII-2与金银花(Lonicera macranthoides)、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亲缘关系较近,SbCHS-2与粘毛黄芩(Scutellaria viscidula)密切聚类,与金氏海藻(Genlisea aurea)亲缘关系较近。2.结合Gateway重组技术构建黄芩关键酶基因酵母真核表达系统及农杆菌表达系统。构建体外高效表达黄芩FNSII-1和CHS-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YES-dest52-FNSII-1及pYES-dest52-CHS-2,并将其导入酵母菌INVSc1中进行真核表达,得到表达黄芩苷生物合成前体或中间体化合物的最佳诱导条件为OD600值为0.8~1.0。构建重组质粒pK7WG2R-FNSII-2及pK7WG2R-CHS-2并将成功转化A4农杆菌,为诱导黄芩毛状根,建立黄芩活性成分离体培养体系奠定基础。3.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黄芩种子消毒方式及生根、愈伤、细胞悬浮培养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用2%NaClO对黄芩种子消毒20 min时,其发芽势和发芽率较高,且染菌率较低;黄芩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0.5 mg/L矮壮素+0.2 mg/L NAA;黄芩愈伤诱导的最佳方法为:在MS+0.5 mg/L NAA+0.5 mg/L 6-BA固体培养基中利用黄芩茎段进行诱导;黄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最佳培养基为MS+0.1 mg/L NAA+0.3mg/L KT。对黄芩愈伤组织关键酶基因扩增,发现黄芩愈伤中仅含有FNSII-2及CHS-2基因。4.应用qRT-PCR对不同物候期黄芩叶片中SbFNSII-1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SbFNSII-1在不同时期表达趋势呈“M”型变化,在展叶期盛期达到最高值。通过对不同时期打顶处理后黄芩根系中黄芩苷的测定,发现二年生和三年生黄芩黄芩苷处于较高水平,在展叶期盛期打顶处理后的黄芩植株根部黄芩苷含量均达到峰值。通过测定不同年限黄芩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等饲料应用指标,证明黄芩具有基本的牧草营养价值,为黄芩作为中药饲料添加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冬小麦的生命活动中,氮素是其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因子,在关键生育时期给予其充足的氮素供应能够提高它的产量和品质。如今很多冬小麦产区存在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阻碍了冬小麦正常的氮代谢,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而且过量施氮肥还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为了精准及时的氮肥管理以及满足市场与国家对于产量的提前预估需求,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便捷迅速和高效等特点,使得这一需求能够实现。可以建
氮肥对于小麦的生长及产量至关重要,然而氮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麦田土壤营养过剩以及对地下水等的污染,并且土壤的理化指标也会随着施氮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土壤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从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理化性质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理化性质的研究,进而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土壤营养状况。为此,本试验设置了5个施氮梯度0(N0,对照)、90(N6)、180(N12)、240(N1
植物对外源硒酸盐的吸收受外界硫酸盐环境的影响,同时硫酸盐与硒酸盐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植物生长及微量元素积累,而植物对硒酸盐的吸收依靠硫酸盐转运蛋白(SULTR),因此在外界硫酸盐环境变化时,筛选促进小麦生长和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最适硒酸钠浓度并了解相关转运蛋白基因对富硒小麦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本试验选取两个小麦品种,在基本营养液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硫酸盐有无与不同浓度硒酸钠组合处理,研究对小麦幼苗生长发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是水稻(Oryza rufipogon L.)的祖先种,含有很多特有的优异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主要基因来源。本研究利用一套以湖南茶陵的普通野生稻为供体、冷敏感水稻品系R9810为受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开展重要产量性状及耐冷性状定位,并对另一套以三亚普通野生稻为供体、9311为受体的染色体置换系进行耐冷性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谷子以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成为我国北方一种重要的杂粮作物。为提高前期试验已经建立的谷子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分化率,本试验以晋谷21号谷子种子为外植体,进一步探究了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蔗糖浓度、附加物质及继代培养基和继代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设计了3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生长延缓剂浓度以及对培养基进行干燥处理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以期建立高效、稳定的谷子愈
低温胁迫限制作物正常生长,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减少和品质下降。提高作物对低温胁迫的抗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关于植物低温胁迫响应主要以ICE1-CBF为主的ABA非依赖的信号途径进行调控,而其他激素调控植物低温胁迫响应的信号途径仍然未知。另外,目前关于植物低温胁迫抗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苗期,对植物成熟期的低温胁迫抗性的调控途径知之甚少。谷子(Setaria italica L)是中国北方地区广
为确定改良过氧乙酸戊二醛复方消毒剂(以下简称为改良复方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和其中戊二醛变化及含量的测定方法,改良复方消毒剂对温度和有机物的抗干扰能力及对单分枝杆菌的杀菌效果。本课题按照GB/T 601-2016《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和《消毒技术规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方法配制的复方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和杀菌效果比较试验,确定复方消毒剂的配制方法、改良复方消毒剂对耻垢杆菌的杀灭效果、温度和有
为探究品种与饲料对猪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对山西地方黑猪(H)、吕粮山猪场的杜长大猪(L)与其他猪场杜长大猪(DLY)的三种猪肉进行了研究。试验对从屠宰场随机采集的猪背最长肌,进行了肉质及转录组测定,结果表明:(1)三种猪肉的肉色、p H24差异极显著(P<0.01);蒸煮损失率与滴水损失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肌内脂肪H极显著高于DLY和L(P<0.01),L显著高于DLY(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