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理论、实验及临床三个方面探索及观察了电针对脑缺血疾病的抗氧化调节作用。理论研究,综述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针刺与抗氧化作用的关系。实验研究,观察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及血清中GSH含量、GSH-Px的活性变化情况,并同时也临床观察脑缺血疾病患者血清中SOD酶活性的变化,及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辅助以观察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清中NO含量及NOS活性的变化情况。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电针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SH、GSH-Px含量电针组也同时明显高于模型组。电针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NO含量明显下降,NOS活性显著降低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观察了48例脑梗塞患者血清中SOD活性变化,结果提示:针刺组患者SOD活性较单纯西药治疗组明显提高,随之,临床症状也较前好转,血脂、凝血及血液流变学等相关指标也较前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结论:电针通过调节机体抗氧化酶,从而改善脑缺血后抗氧应激作用,从而对脑缺血导致的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损伤可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针灸除了对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及作用即针刺镇痛作用、促进机体防卫免疫的作用和对脏腑器官的调整作用外,针灸还有预防疾病、保健和促进受损伤组织修复、代偿等作用,抗氧应激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又一个重要作用。针灸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衡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也就是我们认为在整体自我康复调节,即自稳机制下,在生理功能最大调节极限范围内,调动人体固有的生理积极因素,激发、推动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我们的研究提示针刺可以调节失活了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发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效应,以促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局部体征及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以达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扶正祛邪、阴平阳秘的作用。但针刺对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机制较复杂,这些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