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分析--以大学校园日常交际对话为语料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shida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语言和语言变体之间的碰撞也日益频繁。语码转换简单来说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码(语言或语言的变体)同时出现在一个语篇中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已引起各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为广大语言学家和学者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新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关于语码转换的各类研究大致从语用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语法方向以及心理学角度等方面展开。而这些方向的研究都相互影响,紧密相连。本文作者由大学校园交际入手,搜集了各种日常交际中发生语码转换现象的情境作为语料,旨在初步探讨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各种功能,力求做到有所创新和启发。   从研究理论来讲,作者首先概括总结了目前学术界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这一课题的研究所得,从国外研究到国内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到语用学角度都有涉及。在此基础上,以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和于国栋“顺应性模式”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对事例进行分类,剖析和总结。于国栋“顺应性模式”是在耶夫。维索尔伦“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两者相辅相成。本文将两个语言学家共同支持的观点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以大量事例分析成文,研究围绕各类事例展开。每个被研究的事例都来自于作者在校园生活中的收集整理。通过对各个事例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使用语码转换是出于某种动机和语用心理,并且语码转换在会话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选取不同于他人的分类方法,从语言,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语码转换在校园交际中的功能。   鉴于语码转换有着丰富的社会语言重要性和语用价值,本文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的了解语码转换的知识,包括其背景,功能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促进人际交流。
其他文献
翻译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但是目前翻译研究似乎仍是那么神秘且难以为人理解。长久以来,翻译研究一直都是局限于翻译产品研究,因为翻译产品的具象性和可获得性。但是根据
  随着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其国际地位也日益突显,愈来愈多的国际人士从仅仅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如今更多的转向认识和探讨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模式。公开出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交流研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对电子语篇的语码转换研究却鲜少涉及。本论文从语用学角度,以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北美华人网上日
赛珍珠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的美国女作家,并主要以中国题材的作品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大地三部曲》通过讲述生活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的农民王龙一家经历的生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