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新写实小说文本——池莉、方方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22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该通过对方方和池莉的伤口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写作视角、创作原则及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两位女作家在艺术个性上的差异和分野.方方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使她一直因关注凡俗人的人性复杂性而显出独有的凝重感,她始终坚持知识分子立场的写作,坚持以人文情怀关注人的生存本相,提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及其与环境的矛盾.池莉则显然有别于方方.她早期的创作表现人的亮点,从而显得轻快,中期,她把自己定位于“小市民”而以小市民的身份和立场进行写作,平面地描述凡俗人的生活烦恼,温情地抒写她对于普通人的生活能力的认同和赞美,她认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比较池莉和方方,意在能从其中得到一些启迪,文学是向文化消费品方向发展还是作为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武器呢?
其他文献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李渔毕生戏剧实践的经验与理论思考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的"曲话中,即《李笠翁曲话》.在这部分著述里,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
九十年代以后,波形拼接技术成为语音合成中的主流,但如何能合成出高自然度和高清晰度的语音一直是语音合成中的核心问题。目前通用的文语转换系统(TTS)采用基音同步叠加(PSOLA)技术
该文以高濂的思想和《玉簪记》作品作为出发点,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比较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认为:《玉簪记》以道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爱情为主线,先于汤显祖《牡丹亭》、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一直坚持个体写作,追求精神的独立自由。废名的创作道路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文化大语境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牵动。我以为,废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