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缅甸果敢特区地处中缅边境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当地早年种植鸦片,吸毒人员数量众多,存在HIV/AIDS传播或感染的高发风险。而对于其境内HIV疫情及相关高危行为鲜有报道。故选取当地劳教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该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及影响该人群产生高危行为相关因素,同时获取该人群HIV感染现况。为建立覆盖整个果敢地区的HIV检测体系提供依据,防止艾滋病在中缅边境地区进一步蔓延。方法: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定量研究。自2013年11间,选取缅甸果敢特区境内杨龙寨村劳教所、满东坝农场劳教所作为调查地点。与果敢卫生处签订合作协议,并在所有劳教人员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全体劳教人员纳入为调查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目的抽样方式,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资料、入所前存在的高危行为及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入所前接受HIV相关服务情况及HIV相关服务需求等5部分内容。并现场运用雅培及SD两种试剂为调查对象进行HIV快速检测,阳性者血液进行实验室确认。数据以EpiData3.1双平行录入建立数据库并随机抽取10%进行复核。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第二阶段为定性部分。在第一阶段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于2014年4月期间,在上述相同两处劳教所,访谈5名第一阶段纳入问卷调查的对象、2名从事劳教所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内容包括了解劳教人员入所前所处的生活环境,HIV相关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HIV阳性者感染原因,以及该人群当前最迫切需要何种HIV防治相关服务等。结果:共调查277名劳教人员,均为男性;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4岁,平均年龄34.73±9.494岁,以31-40年龄段者居多,有102人(36.8%);调查对象在民族分布上,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7.3%,其余为缅族。傣族。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占总调查人数的82.4%,共有228人;已婚者134人(48.4%);对于其入所前所从事的职业,165人(59.6%)是农民,35人(12.6%)无业或在家待业;共发现HIV阳性者44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5.9%。在277名劳教人员中,109人入所前曾有过注射吸毒现象,占全部调查对象39.4%,其中31人(28.4%)在入所前6个月内出现重复使用针具行为;33人(30.3%)在入所前6个月与其他注射人员与他人共同使用针具,有19人(57.6%)共用针具的同伴仅是缅甸籍,11人(33.3%)共用针具时同伴仅为中国籍,3人(9.1%)共用针具时的同伴既有中国籍又有缅甸籍,按照同伴国籍的不同分布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人(23.4%)入所前6个月存在与他人共用稀释毒品容器。在这些劳教人员中,28(25.7%)人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注射吸毒行为,同时出现三种不同类型注射吸毒行为者共14(12.8%)人;有注射吸毒行为的调查对象与非注射吸毒人员HIV感染率比较二者,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5人入所前具有性伴,占全部调查人数88.4%;性伴的类型包括配偶、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和性工作者四类,其中以配偶及固定性伴居多,入所前性伴数为1个的有191人(78.0%),2个及以上存在多性伴者共计54人(22.0%);149人(60.8%)入所前6个月与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行为;其中109人(44.5%)仅有缅甸籍性伴,49人(20.0%)仅有中国籍性伴,26人(10.6%)既有中国籍又有缅甸籍性伴。按照性伴国籍不同进行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所前存在高危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HIV感染者有21人,而其他不存在高危性行为的人员中HIV感染者人数为23名。二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劳教人员入所前6个月是否存在高危行为的类型进行分组,分析调查对象HIV感染率与高危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注射行为、高危性行为特征均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3.782,1.233。调查中针对调查对象涉及三个与HIV高危行为及感染相关问题,总知晓率65.8%(总答对次数/总题目数);三个问题均答对者130人(46.9%);三个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用针具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71.1%);回答正确率最低为:每次性行为是正确使用安全套能不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58.1%);其中,只答对1题者有46人(16.7%),答对2题54人(19.5),3个问题均答对者130人(46.9%),还有47人3个问题均没有答对(17.0%)。通过了解调查对象入所前是否接受过清洁针具发放、入组美沙酮、同伴教育、免费安全套发放、艾滋病咨询、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等六个方面的艾滋病相关服务,发现调查对象入所前六项服务的接受率均低于40%,最高一项为接受免费安全套发放(39.4%),最低为入组美沙酮服药(24.9%);其中,劳教人员入所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服务有85人(30.7%),接受过1-3种服务的有121人(43.7%),接受过3种以上服务的有71人(25.6%)。经Logistic回归分析,劳教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入所前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入所前接受相关服务情况中均出现变量对劳教人员入所前的高危行为出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成为该人群HIV检出率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及建议:果敢特区劳教人员进入劳教所前普遍存在重复使用针具、共用注射器、共用稀释毒品容器、不安全性行为等与HIV感染相关的高危行为,人群内HIV感染率较高。这些高危行为的产生与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低,接受相关服务情况差等密切相关,成为导致该人群入所前产生高危行为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果敢高危人群的健康。同时,果敢高危人群与中缅两国吸毒人员共用针具,与两国性伴发生高危性行为现象明显。对中缅边境地区HIV/AIDS的跨境流行造成潜在影响。针对以上现象,建议加强果敢高危人群的HIV防控宣传培训,提供美沙酮、清洁针具及安全套等综合干预服务及。特别是在受HIV影响较为集中地区及场所,针对性改善高危人群的HIV相关知识,使其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应对HIV阳性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服务,通过综合干预降低HIV在果敢高危人群中的蔓延。此外,为减少HIV在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国传播风险,建议中国相关部门加强与果敢特区相互合作,通过输出较为成熟的,能有效降低高危人群HIV感染率的防控策略、资金、技术及经验,帮助在缅甸果敢境内社区中建立HIV监测哨点,了解不同地点,不同人群的HIV流行特征。通过帮助提供相关服务,保护果敢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同时有效遏制艾滋病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传播。以保证国家“一带一路”策略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