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楳乡村教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乡村教育家、教育经济学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有关教育近代化、教育经济学及乡村教育等方面的专著近十余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多产的教育家,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后起新秀,古楳深入农村,展开调查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1930年古楳出版了第一本乡村教育的专著《乡村教育新论》,提出了以兼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生活教育观。一方面,关注乡村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现状,使乡村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乡村社会的背景,同时要让乡村教育更好的服务于乡村社会,使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的发展要关注乡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加本土课程、开发本土教材,提高乡村教育的针对性,促进乡村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智慧、能力的全面发展。伴随古楳乡村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1935和1937年他分别出版了《乡村教育》、《乡村师范概要》二部专著,开始关注乡村民众教育和乡村师资的培养,至此,古楳的乡村教育的实施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也逐渐成熟。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受历史的局限,有一定的空想性,但是许多观点也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因此,深入研究古楳的乡村思想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论文的框架除前言部分和结论部分之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的背景:一方面是古楳的生平简介;另外一方面是古楳乡村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关于古楳的生平简介主要叙述其求学经历和在乡村小学任教的感悟,这些经历对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萌芽具有现实的启发;关于乡村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是通过叙述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现状,了解发展乡村教育的外部环境,使乡村教育更好的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关于古楳乡村教育思想的概述,使读者对古楳乡村教育思想有全面的了解。首先,介绍了古楳对乡村教育的定义,反映了古楳对乡村教育的独特的认识,突出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关系;其次,论述古楳乡村教育的目的,包括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发扬乡村的文化;然后,分析古楳乡村教育的内容,涵盖农业教育、国民教育、识字教育和审美教育四方面;再次,论述古楳开展乡村教育的原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课程教材本土化原则、教育投入经济节约原则以及教育行政地方化原则;最后详细介绍了古楳乡村教育的实施体系,包括乡村学校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乡村民众教育,体现出古楳乡村教育思想不断完善发展的脉络。第三部分是在概述古楳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古楳乡村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包含乡村教育的革命性、民主性、科学性、社会性及空想性,有助于辩证的看待古楳乡村教育思想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四部分是通过研究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提取古楳乡村教育的理论精华,通过与陶行知、晏阳初二位著名乡村教育家的比较,挖掘古楳乡村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为当今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其他文献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事物的统计指标是以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而成的数据序列,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序列的内在规律,进而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在经典的时间序列预测中要
本文阐释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历史作用,从而指出了不同时期的“客都”所在地,力图客观地论证客家民系形成的历程。
《围龙》的创作成就和特色,得益于客家民系意识深层原动力;作品勾勒出客家民系意识的特质:对中原黄河文化的高度认同,对接纳海洋文化的自觉热情;认定了客家文学图腾──围龙屋;喻示
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从服务器生产区虚拟化入手,探索信息化、资源虚拟化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数据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本文介绍了服务器生产区虚拟化建设两大背景——应
在新时代下,实现强军目标是军队为发展的重要使命,更是军队文艺能够实现良好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要以强军目标为核心实现军队文艺发展,并且要适应全新战争形态需求,只有这样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愈演愈烈,随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也有了极大的弱化和无力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正
"客家民系"的概念是由罗香林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对客家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族群"的概念进入学术视野后,很快被学者运用到客家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了"客家族群"的
目的:以四川7种母草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微形态特征、细胞解剖学特征、药用有效单体成分的研究为基础,用现代科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四川母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与药用化学组分的相
为了提高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定位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并改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在RFID定位算法中收敛速度慢、精度低、稳定性差的缺点,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