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FRESH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自19世纪末以来东亚三国(中国、日本、韩国)的音乐所发生的变化,进而试图证明:这些变化导源于各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互作用。西方音乐对东亚三国的强大影响促使这些国家对本土传统作出了重新解释。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诉求导致东亚三国的音乐创作出现了新的趋向。非西方文化中的音乐转型不是“西方化”,这是个讨论激烈却又悬而未决的争端。鉴于西方音乐对东亚诸国所发生的强大影响,以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为代表的学者将东亚音乐的转型称为“西方化”。但笔者以为:“西方影响”与“西方化”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东亚作曲家的许多作品共同反映出混合东、西方两种元素以求创造“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倾向。故而,“音乐变化”的提法似比“西方化”更为稳妥。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研究相关的政治、文化及音乐学文献。2.考察影响音乐实践的思想和观念3.分析各国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倾向4.对东亚三国的音乐变化进行比较和归纳。第一章试图论证:认识论的转变如何影响音乐创作的倾向。对民族身份的诉求和对西方音乐的兴趣,共同主导了东亚三国20世纪的音乐创作,换言之,“现代性”和“民族性”是东亚三国该时期音乐发展的两个轴心。且这一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更为凸显。第二章试图论证:上文所说的这一倾向在东亚与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普遍性。西方的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在20世纪初曾对亚洲的传统音乐发生强烈影响。东亚三国迅速接受了西方音乐,但“西方元素”和“传统元素”在该时期的作品中并未真正得以融合,而基本是处于并置状态。不过仍可看出东亚三国作曲家孜孜寻求民族文化身份的努力。随着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亚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资源,既往坚持的探索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步伐得以更进一步。第三章:选取东亚三国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的《十一月的阶梯》、韩国作曲家尹伊桑的《礼乐》、中国作曲家朱践耳的《第四交响曲》——对上述倾向作举证研究。结论部分:对东亚音乐在21世纪的后现代和全球化境况下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作出预测:21世纪的世界音乐图景不是“大一统”,而是纷繁多样。
其他文献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落实及实施,目前三大运营商均加快了宽带光纤化建设及改造。中国联通为适应国家政策、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形势,加大了宽带领域的投资建设和升级力度,宽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高校扩招后对校区扩张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共同催生了大学城。在最
真空吸附式作业工具具有结构简单、适应性强、灵活性好、经济性好、易模块化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微操作工具,在生物工程、MEMS装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现有的真空吸附工
冷战后,全球治理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对公共事务实行善治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进行学理化建构的学术命题。本文旨在研究一个专
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者和替代产品的压力越来越大,单单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拉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如何改善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
西藏牧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自然、历史等方面原因,西藏牧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乃至其它地区
香港,为了保持、巩固、发展其作为大中华地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的金融业与服务业中心、信息产业与物流港和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的地位,正面临着可持续土地利用和
目前,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全数字接收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用数字化方法设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技术是现代通信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根据信道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高效的调制解调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在精神科进行优质护理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部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对100例精神科患者引入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此10
本文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分析每个时期两岸关于该议题的基本主张和议题呈现态势基础上,总结出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