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威火腿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美食在曾懿的《中馈录》中有所提及,在《舌尖上的中国》也再次强调了宣威火腿的价值和意义。2009年宣威火腿被审批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威火腿分布在云南的曲靖、宣威地区,外围可延伸到贵州省的威宁、水城地区,并波及六盘水市的另外一些区县。本文以宣威火腿为例,对宣威火腿做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宣威火腿的工艺流程,论述了宣威火腿工艺流程必要的步骤。阐明了宣威火腿对宣威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调查研究范围更加具体,同当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与基层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从历史发展线索来看,宣威火腿的发展历史悠久。火腿是以“宣威”来命名的,由于宣威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当地民众对宣威火腿的精心制作,才慢慢传承下来。宣威火腿在民国时期发展的比较好,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国家的战乱。火腿产业在民国时期曾一度支持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尤其是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宣威火腿在建国后发展的比较缓慢,结合宣威火腿的现代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宣威火腿的制作工艺流程越来越趋向于标准化,火腿的销售市场也越来越广阔。在宣威市内,火腿已经成为了地方上的支柱产业,在境内无数的火腿加工企业日益兴起,推动着农村火腿产业的深化发展。在文化传承方面,对宣威火腿博物馆的建设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得出宣威火腿的生产和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宣威火腿被人们吃了上百年的时间,已经吃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针对火腿产业的发展,提出火腿博物馆的建设这一理论。把工艺流程,传承历史,现当代生活的发展意义,贯穿成一条线融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宣威火腿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也是论文的新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宣威火腿在2010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政府的指导下不断的开展了保护工作。基层的民众也越来越注重新鲜火腿的生产,火腿的标准化加工。在城镇,火腿产业化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要真正的品味到纯正的宣威火腿,感受其细腻的味道,只有从传统的生产模式中才能感受。这也是当代提出的最好的一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来重视,传统的土猪,传统的饲养方式,传统的制作过程,腌制出来的火腿,才是原汁原味的宣威火腿。文章论述了火腿产业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农村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