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GCr15轴承钢是一种合金元素较少、具有良好性能的高碳钢,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轴承等机械零部件。由于轴承零件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在服役过程中长期受到周期性交变负荷的影响,甚至有时无法得到良好的润滑,导致表面很容易发生失效从而降低轴承零部件的服役寿命。因此通过强化研磨加工技术对GCr15轴承钢材料进行表面强化处理,改善其耐磨性能,从而达到延长轴承等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强化研磨加工过程以及磨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重点基金“基于可控强化研磨加工的工业机器人轴承套圈设计与制造基础研究(U1601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轴承钢球离心摆动式富氮强化研磨高效加工机理研究(52075109)”; 广州大学研究生“基础创新”项目“基于强化研磨加工的轴承套圈耐磨性机理研究(2019GDJC-M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Cr15轴承钢是一种合金元素较少、具有良好性能的高碳钢,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轴承等机械零部件。由于轴承零件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在服役过程中长期受到周期性交变负荷的影响,甚至有时无法得到良好的润滑,导致表面很容易发生失效从而降低轴承零部件的服役寿命。因此通过强化研磨加工技术对GCr15轴承钢材料进行表面强化处理,改善其耐磨性能,从而达到延长轴承等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强化研磨加工过程以及磨损实验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强化研磨工艺参数对轴承钢表面撞击变形区的压力和变形的关系。利用DOE试验设计方法对强化研磨加工实验方案进行设计,随后依据DOE试验方案对淬火态GCr15轴承钢板进行强化研磨加工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以及显微硬度计等仪器对强化研磨组试样和空白组试样的强化层厚度、表面微观形貌、表层微观组织和物相分布以及截面显微硬度分布情况做相关测试。利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比空白组和强化研磨试样分别在40N、60N和80N载荷下的干摩擦和油润滑耐磨性能,最后分析各试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观察其表面磨痕形貌并分析磨损机理,探究强化研磨加工后试样的表层微观组织与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喷射压力越大,喷射时间越长以及喷射角度越大时,试样表层强化层厚度越大,强化研磨加工实验组试样的强化层厚度在30-100μm之间,其中H组试样的强化层厚度最大(93μm)。由表面微观形貌结果分析得,喷射压力越小、喷射时间延长以及喷射角度越大时,研磨料对钢板的塑性变形和微切削效应越不明显,试样的平整度更好。(2)强化研磨试样表层的马氏体含量较空白组均有所增加。喷射压力和喷射时间对马氏体含量得影响较大,喷射角度的影响较小,马氏体的含量增加,晶粒尺寸减小,同时位错密度增大,从1.954×1014m-2(空白组)增大至1.8632×1016m-2。H组试样的显微硬度最高为864.3HV随着距离表面深度增加,显微硬度值逐渐降低至与基体相同。(3)强化研磨加工可以降低GCr15轴承钢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在干摩擦还是油润滑摩擦磨损实验中,H组试样的摩擦系数最低,干摩擦40N、60N和80N载荷下的摩擦系数相较空白组分别降低了12.46%、16.04%、16.42%,磨损量分别为1.2mg、3.8mg、4.6mg。对于油润滑摩擦磨损实验而言,H组相比空白组试样在40N、60N和80N载荷下的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24.95%、17.88%、22.22%,磨损量依次为0.2mg、0.4mg和0.6mg。这与强化研磨加工试样的马氏体含量较高、晶粒尺寸较小有关,其中H组试样的马氏体含量最高达到81.43%,晶粒尺寸为8μm,具有最佳的耐磨性。
其他文献
全过程咨询工作是一项整体性较强的工作,贯穿建筑工程始终,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效益。当前全过程咨询模式被大力推广,作为一种新型的咨询模式,应用模式不够成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较易出现相应的风险,为提高全过程咨询应用成效,必须针对性地加强风险防控。文章立足全过程咨询的应用背景,分析全过程咨询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
为提升湘味卤牛肉卤制效率、品质及原辅料利用率,以牛腿肉为原料,传统卤制(常压,95 ℃)为对照,通过对不同真空卤制、微压卤制、脉冲卤制条件下,NaCl传质速率、感官品质、质构特性以及牛肉微观结构研究,优化出最佳卤制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卤制工艺为脉冲卤制工艺,条件为:-50 kPa,80 ℃结合+50 kPa,95 ℃,脉冲频次4次,卤制时长161 min,此条件下卤牛肉感官评分(89.6)、传质系
近年来,国内外在新一代知识图谱的关键技术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以知识图谱为载体的典型应用也逐渐走进各个行业领域,包括智能问答、推荐系统、个人助手等.然而,在大数据环境和新基建背景下,数据对象和交互方式的日益丰富和变化,对新一代知识图谱在基础理论、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新的需求,带来新的挑战.将综述国内外新一代知识图谱的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现状,重点从非结构化多模态数据组织与理解、大规模动态图
水声传感器网络(Underwater Acoustic Sensor Networks,UASNs)的能量效率问题是现阶段UASNs领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提出了 UASNs能量优化的球层分簇路由协议(Energy Efficient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Spherical Layers and Clusters,EESLC)。EESLC协议的主要目标是减少U
稳定同位素由于其固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核技术应用领域中的优势逐渐突显。发展稳定同位素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建立一种可靠的稳定同位素分离方法刻不容缓。概述了目前国内外低温精馏技术分离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水平,简要介绍了低温精馏工艺在仿真模拟、原料纯化、监测控制等方面需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展望了我国稳定同位素开发的前景和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多采用两种不同仪器(20cm口径蒸发皿和E601型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整合所得资料用于分析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两种蒸发仪器无论设计安装还是受环境影响都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不同蒸发皿蒸发物理模型,分析了不同蒸发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差异。之后利用野外观测试验不同蒸发皿观测的小时蒸发量、浙江省使用20cm蒸发皿以及距离较近的处于同一气候区的利用E601蒸发皿观测的
地貌主要是气候与地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的地貌研究往往割裂气候作用与地质作用的内在联系,将两者分开来讨论。然而根据长时间尺度河流阶地序列研究表明,晚新生代气候变冷与地壳抬升速率增大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因此地貌可能是气候-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气候作用与软流圈流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已为人所熟知,但是许多地区的地貌发育历史并不能用该模式加以解释。本文介绍了一种气候作用-下地壳流动耦合的地貌发育模式,并在陇中
已有研究证据表明,青藏高原的多次隆升与第四纪气候的反复波动造成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量的异域物种分化,使得该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然而,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建群物种可以更加快速地适应气候以及其它生境条件的变化,在一些地质历史事件的间隔期或者间冰期,这些类群可能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分布变迁,进而减弱之前的异域分化。本论文以青藏高原广布灌木金露梅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进而验证上述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C2中完备的拉格朗日ξ-子流形与完备的拉格朗日ξ-平移子的分类问题.众所周知,自收缩子和平移子对平均曲率流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分别刻画了平均曲率流方程解的第一类奇点和第二类奇点.因此,众多学者对这两类孤立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许多重要而有趣的结果,包括若干分类定理、刚性定理和伯恩斯坦型定理等.作为自收缩子概念的自然推广,成庆明和魏国新引入了λ-超曲面的概念,并研究了λ-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