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英国书信体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兴衰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Des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是英国小说兴起的年代。18世纪上半期,英国小说在迪福和斯威夫特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他们的回忆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世纪中期,塞缪尔·理查逊向世人推出了书信体小说。当然书信体小说并不是理查逊的最早发明,早在15世纪西班牙已经有书信体小说。1678年由葡萄牙语翻译过来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葡萄牙人信札》在英国问世。理查逊连续推出了三部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克拉丽莎》、《格兰狄森》。在理查逊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出版以后,欧洲文坛两位伟大的作家卢梭和歌德先后采用了书信体进行创作,相继推出了《新爱洛伊丝》和《少年维特之烦恼》,带动了一批作家尝试书信体小说的写作,从而把这一新型的文学体裁推向了高峰。   书信体小说的叙述风格和艺术形式新颖独特,历尽百年。它古老的艺术样式仍为众多文学大家所青睐。本文将挖掘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提供小说研究的新视角。本文从印刷术、沙龙的兴起、通讯的发展等方面考察书信体小说普及的原因,逐步深入研究书信体小说体裁的叙事模式及其在隐私性、道德性等方面的叙事特征,并从其叙事特征及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方面了解其沉寂的原因及对欧洲文学发展的影响。
其他文献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投射指的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它存在于小句复合体和嵌入结构中,涉及到许多层面的结构和意义。   本论文试图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对著名的童话《爱丽
本研究以中美新闻报道为语料,通过“轮胎特保案”的案例研究来对中美贸易纠纷话语进行解构。结合语料库语言学中的语料分析技巧与文化话语学中的理论视角,本研究通过检索出中
反义关系(oppositeness)一直以来就是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聚合语义关系中,反义关系也是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一种。语义当中的反义关系也是客观事
根据改写论,本文试图探讨意识形态以及行为规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制约。论证过程中挑选了近年好莱坞大热电影《功夫熊猫》的不同地区译本---中国大陆公映版和中国香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