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扩张响应模式、机理及策略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响应模式、机理及发展策略对于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基于国家统计年鉴及各类统计资料数据、夜间灯光数据,运用数学定量模型、GIS地理空间分析与实证案例等方法,从城市化与城市空间扩张内在关联视角出发,探究城市空间的响应模式、机理及发展策略。首先,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及熵值法确定城市化发展指数,并分析其演变特征;其次,借助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各城市市域范围内建成区面积以表征空间扩张,并运用相关指数对城市空间扩张演变特征进行解读,进而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异速生长模型,探究城市化与城市空间扩张的内在关联,识别各城市的空间扩张响应模式;最后,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厘清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的响应机理,结合响应模式,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特性并提出适宜性的发展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城市化的理论内涵,构建了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1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进而利用熵值法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计算出各城市不同研究年份的城市化发展指数;分析可知,关中平原城市群在1992-2017年间的城市化发展具有持续增长性、空间分异性和系统偏向性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2)城市空间扩张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所提取的各城市市域范围内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并计算不同研究时段的扩张速度和强度;分析可知,关中平原城市群在1992-2017年的城市空间扩张具有持续增长性、强度阶段性和城市差异性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为合理把握机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各城市应采取适宜性的空间发展策略。(3)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和空间扩张之间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因此应合理划分空间响应模式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而双对数异速生长模型中趋势线的斜率k值因有效反映二者的协调性及发展优先度,成为城市空间扩张响应模式的判识依据,据此可将城市划分为城市化主导型、均衡发展型、空间扩张主导型和空间扩张失调型;由此可知,与沿海地区城市群相比,尚处于孕育发展阶段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空间扩张尚未完全步入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型发展阶段。(4)由响应机理可知,城市空间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重要素交互耦合的结果,是人均GDP水平、万人在校中学生数、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镇人口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人口密度等因子协同作用、长期影响的综合反映。基于响应机理及城市特性,可为四类城市空间扩张响应模式选取“存量挖潜”或“增量扩张”亦或双轨并重的适宜性空间发展策略,并提出对西北地区其他城市群具有普适性的规划启示。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探索农牧民伤害致因和社会工作预防在农牧民伤害预防中的作用为目的,以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骨伤科实习为基础,以该科1572名患者为样本,以农牧民伤害致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病历阅读和访谈调查,对病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对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农牧民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发现农牧民伤害致因可归类为日常生活习惯类、交通事故类和生产活动类,并以日常生活习惯类伤害致因群体为对象,进行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一个民族政权,偏居一隅,立国190余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对于研究西夏政治制度、行政建制、历史沿革等具有重要意义。西夏官印是西夏遗存的典型代表,是研究西夏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存世西夏官印进行收集整理,探讨西夏官印的形制、印文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夏官印进行全新分类,在分为首领印和专印的基础上,依据背刻将西夏首领印划分为“正首
侍仪司是元代重要的朝仪管理机构,掌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等礼仪,下设法物库,掌大礼法物。大蒙古国时期,朝仪混乱,礼仪阙略。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元之初命人召集亡金故老及儒生,稽考传统古典,杂就金朝制度,参考当世时宜,制定元之礼乐,立朝仪启动朝纲,并且设立侍仪司。在元王朝既行汉法,又存国俗的背景下,元代侍仪司也嵌合了蒙汉两种制度,是蒙古统治机制与中原王朝传统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侍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爆发。在这次疫情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大,抵抗力差,是最容易被病毒感染的弱势群体。疫情期间老年人原有的支持网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给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了很大影响,产生了许多问题,难以与新的大环境相适应。比起以往时期的老年社会支持网络,此次疫情期间的老年社会支持网络有其特殊性。面对疫情反复出现并可能成为常态化的趋势下,必须重视起对疫情期间的老年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从正式
藏传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清代高僧事迹,对了解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拓展中国史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本硕士论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上下册,2016年)、《锡哷图活佛洛桑丹毕尼玛传》、《金鬘》等档案史料、蒙古文传记和史籍,结合《清实录》等官修文献和其他蒙汉资料,着重对二世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毕尼玛(1689-1762)的奉旨赴京后的事迹进
严嵩作为嘉靖时期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内阁首辅,在内阁时间长达二十年,担任内阁首辅十五年,是嘉靖朝在位时间最久的内阁辅臣,对嘉靖朝政局产生不小的影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他逝世前后就开始了有关于其事迹的历史书写,经历过嘉靖时期朝堂的一些史学家,他们有关于严嵩的历史书写率先进入了群体认同与恩怨纠缠的书写阶段。进入万历时期以后,这个时期的史学家多是在严嵩逝世以后才在政坛发展起来,他们有关于严嵩的书写又进入了
近些年来,会议口译越来越成为众多口译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它涉及诸多领域,而其中的一些领域受到口译研究者的关注较少,比如佛教会议。翻译目的论指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该理论与佛教会议口译的要求一致,因此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对佛教会议口译进行研究。鉴于前人从目的论视角对于佛教会议口译的研究较少,本人希望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够为以后的口译员和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翻译目的论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而对位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古居延绿洲来说,水利系统及其空间演变关乎整个古绿洲的存亡。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多源遥感数据、GIS等工具,对古居延绿洲历史时期的水利系统空间格局进行重建,并对其演变过程进行研究。试图揭示该地区在历史时期的治水用水模式及人地关系演变的原因。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选用多源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古居延绿洲历史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减少污染的重要途径。探讨冀西北旱作春玉米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为优化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3种方式,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N、P)含量和蔗糖酶(SUC)、脲酶(URE)活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MBC、MBN、MBP
网络直播是使用流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将内容分发给众多同时收听或观看者的媒体呈现方式。同传与之结合产生了新的工作模式,译员不再需要亲临现场进行工作,通过直播平台远程即可完成翻译任务。但是,译员将直面网络环境中的观众,增加了译员的曝光度和心理负担,使得口译工作更具艰难性和复杂性。本文选用美国纽约州长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于2020年3月31日召开纽约疫情新闻发布会直播同传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