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宽体金线蛭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由于野生水蛭受农药、化肥、工业废弃物等的污染影响,再加上人为的大量捕捉,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人工养殖是解决水蛭市场紧缺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兴起养殖水蛭的热潮,但在实际养殖中有诸多关键性问题(幼蛭养殖过程中大批量死亡等)尚未解决,致使许多养殖企业集约化养殖尚未成功,阻挠了水蛭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论文针对宽体金线蛭养殖过程碰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以期为养殖企业人员提供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每升水中投放幼蛭100-500只范围内,不同放养密度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相同温度、光照、相同的容器),每升分别投放100只、200只、300只、400只、500只体重为0.02 g左右的幼蛭进行养殖,饲养30d后,各组的体重分别达到了0.43g/只、0.42g/只、0.43g/只、0.43 g/只和0.42g/只,各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2、饵料对宽体金线蛭生长存在较大影响,最适饵料为螺蛳与原生动物混合饵料。单独投喂螺蛳和混合投喂螺蛳与原生动物的宽体金线蛭,其体重在35 d的培养期内逐渐上升,由原平均体重3 g分别达到了7.10g和8.89 g,原平均体重8 g达到了12.00 g和13.66 g;单独投喂原生动物和河蚌后,宽体金线蛭体重逐步下降,35 d后原平均体重3 g下降为1.83 g和1.89 g,原平均体重8 g下降为5.81 g和5.54 g。单独投喂螺蛳和混合投喂螺蛳与原生动物后,宽体金线蛭体重均要明显高于单独喂食原生动物和河蚌(P<0.05)。 3、有土产卵基质产生的卵茧数量要显著高于无土基质的卵茧数量。选取20g左右且已性成熟的宽体金线蛭作为试验材料,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饲养和繁殖,实验周期为40 d。结果显示:从第15d开始,陆续在产卵基质中发现了卵茧,在25 d的时候发现的卵茧数量最多,无土产卵基质和有土产卵基质中卵茧数量分别达到了10.33个和12.00个,随后产卵量逐渐降低,至40 d时基本不产卵茧。我们发现有土基质产生的卵茧数量明显高于无土基质的卵茧数量(P<0.05)。 4、相对湿度20%是水蛭卵茧孵化的介质最适湿度条件。卵茧在4%的湿度条件下,在20 d的孵化期内未见到幼蛭孵化成功;在12%的湿度条件下,在第14d的时候已经能够看到幼蛭孵化成功,随后在8%、12%、16%和20%的湿度条件下,均有水蛭幼体成功孵出,其中16%和20%的湿度较利于水蛭卵茧的孵化,两者孵化的水蛭数量分别达到了194.00个和225.33个,其孵化率分别为80.83%和93.89%;8%和12%的湿度条件下,孵化的水蛭数量较少,分别只有80.33个和95.00个,其孵化率分别为33.47%和39.58%。因此,20%的湿度环境是水蛭卵茧孵化的最适湿度条件。 5、25-30℃是水蛭孵化的适宜温度。低温条件不利于水蛭卵茧的孵化,在15℃下未见到水蛭幼体孵育成功;当水温达到20℃时,只有少量幼蛭(3.00士0.88)孵化成功,孵化率2.25%。随着水温的升高,水蛭的孵化率明显升高,当水温达到25℃时,水蛭卵茧孵化出了146.67个水蛭幼体,孵化率达到73.33%;当水温达到30℃时,孵化得到的水蛭幼体数量达到了152.33个,孵化率达到76.17%,两者孵化率均要显著高于20℃和15℃条件下(P<0.05)。但当孵化温度进一步升高后,孵化率却相应的降低,35℃条件下孵化得到的幼蛭数量分别只有75.00个,孵化率37.5%,显著低于25℃和30℃条件下(P<0.05)。因此,本实验认为25-30℃是水蛭孵化的适宜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