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樟醇属于链状萜烯醇类,主要存在于八角、花椒、茴香等辛香料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虽然芳樟醇及其衍生物在香化和日化工业上应用广泛,但因其具有挥发性,且水溶性差,所以相关剂型研究较少,极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拟制备芳樟醇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解决芳樟醇的难溶性和挥发性问题,并实现药物的释药控制,达到增加其体内生物利用度、提高其抗炎药效的目的。全文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辛香料活性成分脂质纳米制剂的研究报道,主要总结辛香料活性成分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并从制剂及其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信息。第二章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处方前研究本章建立了芳樟醇的体外HPLC分析方法,结果显示,此方法专属性强,线性关系在1-800μg?mL-1范围内良好,精密度(日内、日间)高(RSD<2%),回收率高(97.66-99.94%);此外,芳樟醇的乙腈溶液在48 h后依然保持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化,对其含量测定无影响。通过平衡溶解度的测定,发现芳樟醇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116mg?mL-1,而在0.5%吐温80的PBS中的平衡溶解度达到了11.073 mg?mL-1,为后续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漏槽条件的确定提供依据。第三章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本章主要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通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其进行处方优化,最终得到的最优处方结果为:2.5%单硬脂酸甘油酯、2.5%辛癸酸甘油酯、2.0%司盘80以及4.0%吐温80,加入芳樟醇与脂质比例为1:5.5,其余组成为水相,熔融温度为78°C,均质压力为1000 bar,均质循环次数为6次,星点设计-响应面法预测其粒径为50.599 nm。经过验证,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粒径结果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均小于5%,说明所得响应面不仅能将各因素对粒径的作用及其交互作用进行直观反映,且其模型拟合度高、预测结果准确可靠。第四章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表征本章采用各种表征手段对按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进行了验证及性质表征。最优处方所得制剂的粒径为52.72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72,Zeta电位为-16.0 mV,包封率为79.563%,载药量为7.555%,在室温(25°C)下贮存一个月的稳定性良好,说明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的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不仅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且包载的药物含量较高。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LL-NLC颗粒形态为类球形,粒径分布均匀,且无明显的颗粒聚集现象。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结果均表明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备成功。体外释放研究的结果表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以作为药物的缓释载体,能有效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且在释放阶段并未出现明显的突释现象。第五章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药动药效研究本章建立了SD大鼠血浆中芳樟醇的HPLC检测方法,且为验证所制备的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能提高其体内吸收及生物利用度,本文进行了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此外,通过建立KM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抗炎药效。本文采用直接沉淀蛋白法对血浆样品进行预处理,不仅操作简单、专属性良好,且线性在45.45-1818.18 ng?m L-1范围内良好。在药动学研究中,SD大鼠经口服灌胃给药后,制剂组的各项药动学参数结果(t1/2、MRT、tmax和Cmax分别为110.50 min、146.66 min、60 min和2182.45 ng·mL-1)均优于原料药组(t1/2、MRT、tmax和Cmax分别为44.72 min、45.66 min、40 min和1915.45 ng·mL-1),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393.34%,表明所制备的LL-NLC在体内具有缓释效果,且显著提高了LL的体内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抗炎药效研究结果显示,中剂量LL-NLC组(200 mg·kg-1)的炎性相关指标与LL混悬液组(400 mg·kg-1)的结果相差不大,表明在保证发挥同样抗炎效果下,所需LL-NLC的剂量比LL原料药的剂量更小,间接表明芳樟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提高了芳樟醇的体内生物利用度,且高剂量制剂组的各项炎性相关指标均优于市售制剂组,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具有较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