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农林高校毕业生作为掌握农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在服务现代农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农林高校毕业生真正愿意到农村就业并长期扎根的人数较少。如何有效引导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成为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人才瓶颈和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行为科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以辽宁省为例,对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林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科学选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搜集。通过文献梳理和因子分析进行变量选取,通过二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结论。全文内容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分析。论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改造传统农业、人力资源反哺等7个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对农林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研究,找寻影响农村就业行为的前因变量,选取影响农村就业意愿的9个变量,涉及工作满意度4个维度,心理契约3个维度和离职倾向1个维度共36个变量。关于个体因素对农村就业行为的影响选取性别等11个个体特征变量纳入到研究模型,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定性研究。依据文献梳理和深度访谈,结合研究内容提出14个相关假设。第二,实证分析。包括就业意愿分析、就业满意度分析和离职倾向分析。其中就业意愿分析选取辽宁省4所农林高校1920名毕业生的调研数据,从毕业生的个体特征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有序回归验证性别、城乡生活条件差异化、薪金等5个变量对就业意愿影响显著;关于就业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实证研究,追踪选取辽宁省内各地区已在农村工作的237名农林高校毕业生作为样本,通过访谈和发放问卷获取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维度划分,通过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构建了工作满意度模型和离职倾向模型,对研究模型进行假设验证,得出相关结论。本研究主要发现:第一,薪酬待遇是农林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下不去"、"留不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选取薪酬待遇分别作为农村就业意愿分析、满意度分析和离职倾向分析的自变量,实证结果显示薪酬待遇对整个就业行为过程均有显著影响。第二,新到农村工作2年以内的农林高校毕业生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个体因素分析发现工作2年之内与3年以上的毕业生相比工作满意度水平和心理契约履约水平均高出10%左右,而离职倾向率低16.26%。这说明到农村工作2年以内的毕业生对农村现有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适应,但随着工作时间加长,对物质生活水平和晋升成长要求提升,心理预期与现实差异增大,工作满意度降低,甚至产生离职倾向。第三,回乡就业是服务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个体因素影响结果显示,回乡就业的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均值高于非回乡就业0.315,离职倾向均值低于非回乡就业0.659。说明回家乡工作的毕业生这类群体工作满意度较高,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其选择离职的可能性较低。但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毕业生愿意回乡就业的比例只有28%。第四,城乡劳动力分割制度下农村就业对农林高校毕业生吸收力不足。在农村就业的意愿调查中,仅有8.9%的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实证结果显示,薪金待遇、城乡生活差异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依然是制约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瓶颈。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促进农林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和提高:(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农村就业的薪酬待遇水平,建立长效机制,打破毕业生工作2年后离职率高的怪圈。(2)以农村籍大学生为主体,实施"师生捆绑—打包服务",推动师生团队整体到农村一线服务现代农业。(3)从毕业生自身因素和社会、高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着手,破除传统就业观的桎梏,引导毕业生回乡就业。(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对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