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型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患者IFN-γ和IL-4的表达及其意义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li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囊型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学调节作用。方法:11例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患者列为休克组,22例未发生过敏性休克包虫病患者列为对照组。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清中IFN-y和IL-4水平,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休克组IFN-y水平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包囊破裂或囊液外溢时达最低值(179.166±42.534)ng/L,之后上升,包囊破裂或囊液外溢第7d达到峰值(239.097±60.728)ng/L;IL-4术前基础值为(455.243±81.684)ng/L,包囊破裂或囊液外溢第7d达到峰值(521.061±77.805)ng/L。对照组IFN-y和IL-4分别在包囊破裂或囊液外溢1h和包囊破裂或囊液外溢时降至最低,分别为(99.423±11.922)ng/L和(329.273±21.756)ng/L,其余各时点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两组比较,休克组IFN-γ和IL-4所有观察时点均高于对照组,休克组IFN-y在包囊破裂或囊液外溢1h和第1d及第7d均高于对照组(P<0.05),IL-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时点间IFN-y与IL-4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过程中,IFN-y和IL-4具有协同作用,导致Th1/Th2平衡失调。这可能是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不同于过敏性疾病和其他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我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一次围绕“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然可惜的是它并没有在现今的社会史、工业史、科学史研究中赢得学者们的青睐。此次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士人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匡救时弊、鼓吹革新的先进知识分子,王茂荫即是其中之一。王茂荫(1798—1865),安徽歙县人,清道光壬辰科(1832)进士,曾任主事,御史等职
通过对布鲁克斯公式R(n)=Klogn/s的推导,论证了K、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指出布式定律研究中的一些模糊概念.
林修竹在山东实业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早期的留日学生,他是实业教育家,同时也是诗人。从教育到实业,再到黄河治理,涉及教育、实业和黄河治理的许多方面,他为山东的发
民国时期处于中国新旧体制的转型期。军阀混战、政治旁落、民不聊生,各种社会问题丛生充斥着民国短短的几十年。偏安西北的甘宁地区,发展更是落后,始终走在社会发展队伍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