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气轮机中的透平叶片为了应对高温带来的叶片烧蚀风险,除了采用高温合金叶片和隔热涂层抗拒部分温升外,还必须依靠冷却技术。冷却技术的引入促使叶轮机三维粘性流动形成更复杂的流热环境。当前,对冷却透平流热环境的预测与管控已成为透平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然而,面对叶片高度复杂的冷却结构导致的复杂流动与换热,全三维的精细模拟难以满足快速预测的工程需求,更难以预测变工况下引气脉动带来的非定常冷却问题。同时,作为透平流热环境组织的最关键部位之一,叶片与端壁交汇区域的流动传热出现了以叶身融合为代表的先进管控技术,但是还存在局部机理研究不足和对透平级环境和热环境下的效果与机理研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两方面问题,本文开展了系列数值与理论研究,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针对冷却透平叶片内部开展了基于流体网络法的快速模拟方法研究。发展了能考虑非定常计算、变截面元件、非理想气体工质以及压力边界、流量边界、温度边界和热流密度边界等多种边界条件的流体网络法。方法通过虚拟进出口的及时切换能实现边界流动倒灌的模拟。建立起气膜孔、冲击孔、扰流肋、扰流柱、弯曲通道以及尾缘劈缝等多种冷却结构的流体网络元件模型,使得流体网络法能应用到透平叶片冷气流动与传热的计算中。基于此方法编写计算机程序并通过算例校核初步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快捷性和稳定性。2.研究了叶片内部流体网络与外部三维流动的耦合计算方法。通过内部冷却流体网络的计算结果给定叶片外部冷却的源项强度,通过叶片外部流场的计算结果提供叶片内部流体网络的部分边界条件,两个过程反复迭代,实现了叶片内外流场的快速耦合模拟。基于此方法编写计算机程序并以某全气膜冷却透平静叶的绝热壁模型为例开展数值研究。首先通过定常冷却计算初步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快捷性。然后开展脉动冷气进气条件下的透平流热环境数值研究。结果发现,冷气腔进口流量的脉动会引起气膜孔下游壁温的显著变化,会在不改变冷气量周期平均值的情况下降低冷却有效度的周期平均值,脉动幅度较大时降低尤其明显;同腔各孔随时间的脉动幅度并不一定等于冷气腔进气的脉动幅度,低流量孔的脉动幅度可能更大,因而更容易出现负流量即倒灌;冷气腔进口流量脉动周期增大(即脉动速度减小)时,壁温的脉动幅度会降低,因为脉动有足够的时间传播得更远,分布更均匀;上游流量较小的气膜孔的脉动在经历下游大流量气膜孔后会因强烈掺混而迅速衰减趋于不可见,因此对大流量气膜孔下游的壁温影响非常微弱。相关结果为透平冷却裕度设计提供了参考。3.开展了叶片前缘与端壁交汇区流热环境的叶身融合管控机理研究。以某平板上孤立叶片模型为例,通过叶片/端壁融合技术设计了不同尺寸的融合面并开展数值研究。结果发现:前缘融合面通过有效削弱或消除马蹄涡实现了前缘交汇区流热环境的有效管控,一方面,马蹄涡的削弱能减小了前缘交汇区的流动分离从而改善流场的均匀性,另一方面,马蹄涡的削弱能减少自由流高温流体流入近壁从而降低壁面温度,能减小角区近壁流速从而降低壁面换热系数。前缘融合面削弱马蹄涡的具体机制是:通过展向型面间的位移生成展向压力梯度来削弱或抵消来流附面层减速引起的展向压力梯度。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融合面的尺寸设计准则:在保证融合面的展向高度足够高(大于附面层厚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流向长度(至少要接近或超过展高)。最后通过理论推导发现消除马蹄涡的最佳融合面形状(中心平面内)是与来流边界层速度剖面形状一致的,其机制是,型面平移导致势流场在同一流向位置的不同展高处形成刚好与来流边界层相同的速度分布,此时的展向负压力梯度刚好可抵消来流边界层在减速过程中形成的展向压力梯度。4.开展了叶片与端壁整个交汇区(角区)流热环境的叶身融合管控机理研究。以某透平级为例,通过叶身融合技术设计了不同的融合模型,计算结果发现融合面对透平级流热环境产生了有效的管控作用。具体表现为:叶身融合技术通过端壁下沉技术准确补偿了由于融合面的引入带来的通流面积损失;侧面融合面削弱了静叶吸力面角区的分离;前缘融合面削弱了马蹄涡,抑制了前缘角区的分离;静叶的融合面降低了尾迹高度,使得动叶进口总温边界层高度也降低,在通道涡的作用下底层高总温的流体往吸力面轮毂角区堆积,而中展较低总温的流体则暴露到轮毂上,进而明显降低了轮毂绝热壁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