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服装的服用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30次 | 上传用户:angel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加热服装通过主动加热的方式,满足人体在寒冷环境条件下的热需求,本文选用碳纤维和石墨烯电加热服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加热服发热机制的研究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服用性能的评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进电加热服,对纺织服装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两种电加热服装的发热织物进行了电热性能和隔热性能的测试,比较两种发热织物的热稳定性、功率密度、升温速度、发热均匀度和导热系数。碳纤维、石墨烯发热织物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和隔热性能,石墨烯发热织物的功率密度约为碳纤维发热织物的2倍,石墨烯发热织物热惯性小,热响应时间短,升温速度较碳纤维快,且发热均匀度均优于碳纤维。其次,通过暖体假人实验测试电加热组合服装的热阻和暖体假人的功率损耗。室温15℃时,碳纤维组合服装A(8W)加热效率最高为28.9%,石墨烯组合服装A(10W)加热效率最高为30.1%,低温环境-5℃时,碳纤维组合服装B(13W)加热效率最高为21%,石墨烯组合服装B(10W)加热效率最高为20.5%;环境温度由15℃降低至10℃时,电加热组合服装A服装热阻无显著变化,环境温度由5℃降至-5℃时,电加热组合服装B服装热阻显著降低;电加热服装热阻受风速影响大,在环境温度5℃、风速1m/s的情况下,碳纤维电加热服装,发热面积比1.2%和2%均无显著保暖效果,发热面积比3.2%保暖性能较好,石墨烯电加热服装发热面积比1.2%保暖效果显著。基于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电加热组合服装加热功率的改变,即通过调节发热织物的面积和加热档位满足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热需求,冬季室温15℃、10℃环境条件下,人体新陈代谢率80~100W/m2时,碳纤维电加热组合服装A选用发热面积比1.2%高档(5W),石墨烯电加热组合服装A选用发热面积比1.2%低档(4W),为最佳电热组件配置;5℃低温环境条件下,人体新陈代谢率100W/m2时,碳纤维电加热组合服装B选用发热面积比1.2%高档(5W),石墨烯电加热组合服装B选用发热面积比1.2%低档(4W);-5℃低温环境条件下,人体新陈代谢率140W/m2,碳纤维电加热组合服装B选用发热面积比3.2%高档(13W),石墨烯电加热组合服装B选用发热面积比1.2%高档(10W),为最佳电热组件配置,满足人体对热感觉和热舒适感的需求。最后,通过人体穿着评价实验,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方法,测试15℃环境温度条件下,人体穿着电加热组合服装A时,在静坐和步行两种运动状态时,胸部、背部、腰部、腹部四个点的皮肤温度和衣下温度,电发热织物置于背部,背部皮肤温度和衣下温度变化明显,背部区域的加热可相应增加其他部位的热感觉,且距离发热织物越近,皮肤温度和衣下温度增加越明显,人体运动能增加自身的产热,提高躯干的热感觉。本文通过对电加热服装的研究,为人们合理选择电加热服装提供科学指导。
其他文献
地应力是采矿工程和岩土工程设计与动力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地应力场反演是基于现场个别离散点应力测量结果,采用数力方法对目标区域的地应力分布的推算和拓展.本文系统介绍
云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湛工艺和精美设计闻名世界。由于云锦织造工艺复杂且大量采用金线和孔雀羽毛等昂贵材料,导致传统设计的打样周期过长、效率低下和成本过高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分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所具有的特有性质,即志愿精神,认为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应当从建立组织目标
目的:研究FSWs群体的人格特质特点及与接受意愿的关系,探索人格特质对PrEP接受意愿这一行为的影响,为PrEP在人群中宣传推广,以及AIDS的预防奠定基础。方法:调查对象:通过同伴介绍以
[研究背景]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约占70-80%。对缺血脑组织及时进行溶栓实现再灌注是治疗缺血
列宁创造性地探索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问题,主张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铁的纪律建设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列宁的党建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其中,守纪律与讲规矩
目的:分析湖南省肿瘤医院1992~2005年鼻咽癌住院病例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医生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和鼻咽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访研究收集湖南省肿瘤医院1992年1月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统一对统筹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提出促进重庆
船舶发电机组的自动并车是船舶电站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即提出一种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船舶发电机组自动准同步并车装置,简要介绍了该装置的原理和软/硬件设计,并设计出
土地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关系调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态植被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地植被承载力对植被结构的影响,认为在大气降雨量为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