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沸自体骨再植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因肿瘤切除所致下颌骨缺损,不仅引起面部畸形,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如何修复下颌骨缺损是目前颌面外科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针对自体骨移植存在的不足,有人提出煮沸自体下颌骨再植修复下颌骨的方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关于煮沸植骨的研究较少,对煮沸骨植入后的愈合方式和生物学反应,愈合过程中骨的生物力学变化的报道尚不多见。本实验的目的旨在,通过观察煮沸骨愈合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受植骨生物力学强度改变,分析煮沸骨替代过程,评价其替代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实验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在双侧胫骨上形成骨缺损,分别植入煮沸自体骨和新鲜自体骨,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第2、4、6、8、10、12周两侧植骨块的愈合过程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以扫描电镜观察第12周时两侧植骨块的替代效果;使用拉力实验机检测煮沸自体骨和新鲜自体骨植入后第4周和第12周时胫骨的最大三点抗弯强度,以及正常胫骨和骨缺损形成后胫骨的最大三点抗弯强度,并将各组结果相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强度变化。 结果:1、形态学对比实验:动物植骨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取材时可见,术后第2周煮沸骨与植 中文摘要骨床尚无紧密连接;第4周时,植骨块被较厚的骨俪覆盖,断面上可见植骨块与周围骨主要以纤维性骨枷连接;第6周,植骨块与受植床骨性连接;8周后,植骨块与周围骨融为一体。新鲜骨植入后,第2周即与周围骨连接紧密,第4周时植骨块己与受植床骨性连接,第6周时己很难分辨植骨位置。光镜下,煮沸骨植人后第2周,植骨间隙内出现结缔组织及少量新生骨,周围组织内可见炎细胞浸涧。第4周,煮沸骨块表现为无菌性坏死,周围主要被纤维性骨痴包裹,并可见少量软骨性骨俪和骨性骨俪。骨痴内仍可见炎细胞。第6周,植骨块周围以骨性骨俪为主,植骨块被吸收成小块,夹杂在不规则的新生骨中。第8周,植骨块内新生骨小梁周围有明显成骨活动,植骨区内仍可见少量死骨。第10周,大部分植骨块为新生骨替代,新生骨组织结构紊乱。第12周,煮沸骨己被新生骨替代,但仍可见到坏死的骨碎片。新鲜骨块植入后第2周,骨缺损处可见新生骨。第4周,植人骨周围被骨性骨痴包绕,未见有死骨形成。第6周,缺损处可见结构紊乱的新生骨。第8周,新生骨与骨干衔接处难以分辨。第10周,骨缺损完全愈合,均由成熟骨替代。第12周,植骨区新骨改建完成,光镜下己无法分辨植骨区位置。电镜观察:煮沸骨植入第12周时,植骨区被新生骨替代,新骨结构紊乱,可见大量未钙化的胶原纤维,未见成熟的哈弗系统。新鲜骨植入第12周时,植骨区被成熟的骨组织替代,可见结构完整的哈弗系统和成熟的骨细胞。生物力学对比实验:各组最大三点抗弯强度为:空白对照组(正常腔骨)37.23士2.27 kg,骨缺损对照组(形成骨缺损后的胜骨)25.43 2 中文摘要 士l.97咤。第4周实验组,煮沸植骨侧腔骨27.40士0.95 鸨,新鲜植骨侧腔骨 30.45士 0.96吨。第 12周实验组,煮 沸植骨侧胜骨 36.79士3.57 kg,新鲜植骨侧胜骨 36.24士 1.29 kg。第 4周时,煮沸植骨侧腔骨抗弯强度低于新鲜植 骨侧(<0刀1k第12 周时,两侧抗弯强度无差别(>0.05), 两侧抗弯强度与空白对照组抗弯强度无差别(>0刀5\ 结论:①煮沸骨植入后能够通过“爬行替代”过程被 新骨替代,不引起明显排斥反应。②与新鲜骨相比,煮 沸骨的替代速度较慢。其主要原因为,新鲜骨植入后,骨 块内仍有一定数量的骨细胞存活,并且骨内的骨诱导因子 末遭到破坏,早期即可成骨。而煮沸骨由于失去了骨诱导 能力,只起骨引导作用。因此,在不影响杀灭肿瘤细胞效 果的前提下,如何改善煮沸骨的生物活性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关键。③在植骨早期,煮沸骨与植骨床愈合相对缓慢, 整体骨的力学强度较低,随着替代的完成,其强度可逐渐 恢复。所以,煮沸植骨需要较自体骨移植更长时间的外固 定。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观察不同植入角度以及不同形态的两种种植固定桥受力时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分析倾斜植入,采用角度基台进行修复的种植方案中,种植体形态以及植入
利用硬度测试、力学拉伸测试、疲劳测试和透射电镜分析(TEM)等方法研究了T6I6处理对Al-Si-Mg-Cu铸铝时效析出和疲劳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T6和T6I6峰时效阶段,Al-Si-Mg-
目的:1.利用快速上肢评价法,评价不同方法指导下弓丝弯制时的行为姿势。  2.通过固有感觉诱导理论(Pd理论)指导下进行正畸弓丝弯制,对操作者弯制指法及手法进行观察并量化。 
目的:该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牙龈和唇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牙龈和唇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论:
背景:目前龋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国内外学者从病理解剖学、微生物学、形态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医学等许多领域入手对
目的:  通过检测YAP与P73及cIA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解析YAP与P73及YAP与cIAP-1之间的关联以及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重点探讨三者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