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反贫困事业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大规模贫困人口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从1978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5.7%。但是,与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不同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如果使用“最低生活保障”来度量城市贫困人口,中国在1996年的城镇贫困人口为84.9万人,2015年的人数增长到1382万人。贫困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存的可能性,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种种不体面,以及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此外,贫困还会产生放慢经济增长的功能性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中国贫困问题仍然是学术界和决策层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同以往爆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国际金融危机也受到了经济学家、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格外重视。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果,大部分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沉重打击,研究测算累计产出的损失。在对整体经济构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国际金融危机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冲击存在明显差异,对贫困群体的打击更加猛烈。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贫困这一重要问题上,国内学者的定性研究比较有限,更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在形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冲击的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并给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那么,在对整体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冲击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哪些渠道对我国的贫困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及其程度呢?其次,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出台以4万亿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以信贷扩张为主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振兴调整计划、就业政策和民生政策等会对贫困人口产生何种影响,是否有利于减少贫困?最后,旨在消除类似金融危机的内外部冲击对贫困人口的潜在、长期的负面影响,增强贫困人口抵御内外部冲击的能力,中国应当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基于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本文旨在就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政策对中国贫困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为中国政府制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或类似的内外部冲击)与减少贫困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战略与政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次,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议;最后,界定本文的研究时间范围,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梳理与回顾了金融危机与贫困的基础理论。金融危机部分,主要涉及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与传导机制的理论观点;贫困部分,主要包括贫困及其度量、贫困形成的理论观点,以及反贫困的政策主张。对金融危机与贫困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回顾,为本文的机制、实证和政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中国贫困的渠道。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演变与归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贫困的主要渠道,包括经济增长渠道、就业与工资渠道、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渠道、价格调整渠道、政府公共支出渠道和社会环境渠道。第四章实证考察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减贫和贫困群体的影响。首先,以经济增长为渠道,分三步就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估计:第一步,通过国民收入核算方法,计算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冲击;第二步,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与中国城镇贫困人口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估计;第三步,根据第一、二步的计算结果,就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程度进行估算。其次,从就业和消费角度实证考察了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从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就业两个层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群体就业的影响;二是考察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群体消费支出的影响。第五章探讨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及其减贫效应。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和民生政策。财政政策方面,重点分析与测算了“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的减贫效应。货币政策方面,分别从信贷规模扩张和信贷结构调整两个方面的减贫效应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产业政策方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经由就业、产业转移等渠道产生了短期和长期的减贫效果。就业和民生政策分别在保障农民工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以及在解决中国贫困群体温饱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或类似的内外部冲击)与减少贫困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战略与政策建议。短期推行保增长与减贫相结合的刺激政策,主要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建设,稳定和改善贫困群体的就业,以及加强贫困和低收入群体救助等。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创新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格局,合理引导资金配置与流向,加大城乡专项扶贫干预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与救济制度,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