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曾植,浙江嘉兴人。博学淹雅,识见宏通,是被誉为同光朝第一大师的“硕学通儒”。他的书法早年受包世臣、黄小仲影响,在用笔方法上下了很多的功夫。中年后以帖入碑,推崇北朝碑刻。晚年南北互参、碑帖融合,将各书体的长处加以总结吸收,运用篆隶笔法,综合碑帖之长,冶碑帖为一炉,终成一家面目。其立论精微博大,讲究会通之理,常有前人未发之论,为世人所重。清代乾嘉之后,帖学逐渐衰微,碑学得以发展兴盛。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的出现,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中对北碑推崇,刘熙载在书法审美方面所提到的“金石气”和“书卷气”,以及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明确提出“碑学”、“帖学”的概念。还有晚清以来学者、书法家们的碑帖之争,是沈曾植的书学思想与书法实践的学术渊源和理论根据。沈曾植书法由帖入碑,取法广泛,远绍钟繇、索靖,参以唐人写经、流沙坠简,碑版造像,书体糅合,并且经过了一个学习黄道周和倪元璐的阶段。黄道周书法的方折、内擫,倪元璐书法的生涩、苍茫,无论结体与用笔都使他多有体悟,如他的行草书的横画多向右上倾斜然后翻笔折下的特征,就是得益于此二家。沈曾植在此基础上思考对笔法的重新调整。沈曾植的书学观念及书法实践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以沈曾植书学观念为参照,不为碑、帖的划分所束缚,重温书法史上金石碑版等古代书迹的风格类型及其艺术表现方法,用心体会古代经典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充分认识自己习帖形成的平正妩媚、纤弱柔美的缺点,在痛快淋漓、雄强朴厚等方面加以强调和巩固,以写意苍茫为基调,给予书法创作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尽量的融入个人的思考加以改造,运用帖学里的一些优点加上碑学的用笔、结字方法,抛去生硬的嫁接,进行合理的吸收,通过粗细、疏密、动静、虚实等原则的运用,使每个字如同一个生命的统一体,既协调密切,又相互关联,使有差异的点画在起承转合中形成严谨的结构联系,产生深厚的审美趣味。在充分运用史实资料并且分析观照沈曾植书法作品的基础上,我把此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晚清以来“碑”、“帖”之争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帖学的衰微,碑学的兴盛,种种书学现象对沈曾植书学思想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对沈曾植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实践的梳理,结合自己书法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与实践。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具体分析,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审美,用碑帖融合,广泛取法来指导我的书法实践。期望使我的书法创作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