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历史城市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牺牲”文化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繁荣,古城的“失守”引发了城市文脉断裂与城市记忆消逝的问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随着我国城市化逐步进入强调文化品质内涵“新常态”以及踏入以经济反哺文化并实现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以整体的、历史演进的角度去重新全面认知历史性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提升城市活力。叙事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认知研究除了注重以人的认知来研究空间,更关注空间背后的文化记忆内涵。它在城市叙事空间分析中对“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注,将促进人们对历史城市文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促进空间认知中的可识别性与集体记忆的相互统一。本文借助城市叙事空间的研究方法,开展文献查阅、古地图及历史影像与文史解读,并结合空间句法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历史城区空间的叙事性意象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挖掘广州历史城区中那些蕴含着城市情感、精神价值以及城市记忆的城市空间,来梳理构建清朝时期、民国时期以及现时的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并结合历史演进的对比分析,从可感知性与可意象性两个方面来剖析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变迁的特征。在深入解读广州历史城区文化脉络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历史城区文脉传承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历史城区叙事性意象在上千年城市发展变迁中发育、延续,主要形成于清朝时期、继承于民国时期,在现代已呈现明显的断裂与模糊。其主要体现在早期叙事性意象空间实体的消失、人们对叙事空间虚体记忆的遗忘以及叙事性意象网络与市民生活融合度的下降这几个方面。本文认为,应以历史层积下的城市叙事性意象为总体框架,通过修补恢复叙事性意象景观网络、挖掘再现多样性城市故事与文化路径以及优化空间可达性及其公共活动容纳程度等策略,来促进广州城市文脉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的流传以及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
其他文献
我国除西部地区外,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总体上一致,均呈缩小态势。地区经济差距仍是我国地区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但教育投入差距较小。西部各省区经费投入的差距有所缩
目的:探讨脑脊液检查对诊断脑膜癌病的重要意义。方法:对68例确证的脑膜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仅15例患者的
目的研究癌性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例1男性,54岁;例2女性,55岁;均以顽固性头痛为首发症状就诊,行常规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CT、MRV、DSA检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