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IL-6在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中的作用。
实验动物和方法:实验动物为SPF级健康雄性6-8周龄C57b(1)/j6小鼠和同级别同性别、同品系和同周龄的IL-6基因敲除C57b(1)/j6小鼠,体重18-25g。随机取5只正常小鼠作为正常组,用以测量小鼠正常肝重/体重比、各肝叶比重和肝功能正常值范围,以及制作正常肝组织切片;随机取正常小鼠和IL-6基因敲除小鼠各25只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小鼠分为6h、12h、24h、36h及48h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小鼠,参照汤朝晖,吴孟超[1]、MehrdadNikfarjam[2]以及ClaudiaMitchell[3]的方法,切除小鼠肝脏左叶和中叶(约占70%),称所切除肝叶湿重,术后采血用于检测各组小鼠术后肝功能;残肝称湿重,计算肝再生率及肝脏指数,切取残肝组织中的一叶,应用PCR检测cyclinD1、cyclinE1和cyclinA2的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剩余的残肝组织进行切片、染色,研究肝再生过程中肝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计算双核细胞比率。
结果:
所有小鼠在术后半小时内麻醉复苏,且在处死之前无死亡。
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小鼠肝重/体重比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小鼠肝重/体重比均小于术前正常值,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6h及术后12h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小鼠肝脏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36h、48h实验组小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05、P<0.05和P<0.01。
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小鼠肝再生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术后6h、12h、24h、36h实验组肝再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术后48h实验组肝再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肝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术前正常小鼠肝组织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索呈放射状排列,肝血窦清晰;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细胞体积变大,组织增生,肝细胞索排列结构紊乱,双核细胞数目逐渐增加。
肝组织切片双核细胞计数对照组术后12h、24h、36h、48h较术前升高明显,有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6h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24h、36h、48h较术前升高明显,有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6h和12h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术后12h、24h、36h、48h各时间点双核细胞计数较实验组双核细胞高,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01、P<0.01、P<0.01和P<0.05。术后6h两组之间双核细胞数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ALT值均于术后12h达到高峰,达峰后实验组ALT下降较对照组缓慢;对照组AST于术后12h达到高峰,实验组AST于术后24h达到高峰,且峰值较对照组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中AST、ALT值均较术前升高,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36h、48h实验组血清中ALT含量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术后12h、24h、36h、48h实验组血清中AST含量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0.05、P<0.01、P<0.05、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血清中AKP、γ-GT值均于术后24h达到高峰。术后6h、12h、24h、36h、48h血清中AKP、γ-GT较术前升高,有明显差异P<0.05。
小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血清中GLU水平较术前下降,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周期蛋白mRNA表达的比较,术后6hcyclinD1基因表达实验组低,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24hcyclinD1基因表达实验组低,有明显差异(P<0.001),术后36h和48hcyclinD1基因表达两组无明显差异。
cyclinE1基因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6h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cyclinE1基因表达实验组较低,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6h基因表达实验组低,有明显差异(P<0.001),48h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cyclinA2基因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6h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术后24h和36h基因表达实验组较低,有明显差异(P<0.001),术后48h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
结论:
IL-6在肝大部切除后有促进肝脏细胞再生的作用,本实验对后续研究IL6在肝实质细胞和免疫细胞中的作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