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壤上根瘤菌接种对大豆/玉米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磷(P)有效性低是制约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作物吸收与利用土壤中累积态磷的能力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石灰性土壤上接种根瘤菌不仅能够促进大豆对氮的吸收,同时也能够促进大豆对磷的吸收。但是石灰性土壤上接种根瘤菌促进大豆磷吸收的机制尚不清楚。另外,酸性土壤上接种根瘤菌能否促进大豆对磷的吸收也不清楚。本试验利用酸性与石灰性土壤进行大豆/玉米单间作盆栽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土壤条件下根瘤菌接种对间作作物磷吸收的贡献及其机理。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在两种土壤上,接种根瘤菌均能显著增加大豆根瘤数,并且促进根瘤在主根上形成。无论接种还是不接种根瘤菌,石灰性土壤上根瘤数均高于酸性土壤,表明石灰性土壤更有利于大豆结瘤固氮,磷有效性低的酸性土壤不利于大豆结瘤固氮。优化施磷(OP)增加了酸性土壤上大豆的根瘤数和根瘤干重,也增加了石灰性土壤上接种根瘤菌大豆的根瘤干重。酸性土壤上,大豆和玉米的菌根侵染率在25%-70%;石灰性土壤上,大豆和玉米的菌根侵染率在25%-50%。根瘤菌接种对大豆和玉米的菌根侵染率影响较小。酸性土壤上,低磷(LP)增加了大豆和玉米的菌根侵染率;石灰性土壤上,LP增加了单作大豆的菌根侵染率,对间作大豆和玉米菌根侵染率影响不大。2.施磷显著增加了酸性与石灰性土壤上大豆和玉米的磷含量。在酸性土壤上,也显著增加了大豆和玉米的生物量和氮含量,但在石灰性土壤上,只增加了单作大豆的生物量,以及接种根瘤菌大豆的氮含量。接种根瘤菌增加了石灰性土壤上间作大豆的生物量,对酸性土壤上大豆生物量没有影响;OP处理下,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石灰性和酸性土壤上大豆的氮含量;并且,接种根瘤菌降低了酸性土壤上间作玉米的磷含量,但增加了OP处理下石灰性土壤上大豆和间作玉米的磷含量。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上,根瘤菌接种有利于间作大豆和间作玉米的生长和磷吸收。在酸性土壤上,间作显著增加了OP处理的玉米生物量、氮含量与磷含量,对大豆影响较小;在石灰性土壤上,在OP和LP处理下,间作均显著增加了玉米的生物量、氮含量与磷含量,而显著降低了大豆的生物量、氮含量与磷含量。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上,大豆玉米间作优势更加明显。3.施磷显著增加了酸性土壤上大豆和玉米的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对石灰性土壤上大豆和玉米的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影响不大。在石灰性土壤上,OP处理下,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间作玉米的总根长,并且,与单作相比,间作增加了接种处理的玉米的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同时,石灰性土壤上,OP处理下,接种根瘤菌显著降低了间作大豆根际p H。综上所述,在两种土壤上,接种根瘤菌均能增加大豆根瘤数。在酸性土壤上,OP条件下,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大豆氮含量,但对大豆和间作玉米的生物量和磷吸收没有促进作用;在石灰性土壤上,接种根瘤菌能够提高大豆生物量、氮磷含量,同时,OP处理下,也增加了间作玉米的磷含量。从根际p H值和根系生长来看,石灰性土壤上接根瘤菌对土壤磷活化吸收的促进作用可能来源于大豆根际的酸化作用,以及接种根瘤菌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目的旨在于筛选出安全、环保、高效的复合保鲜剂种类和浓度的配方并探究出该保鲜剂的保鲜效果。试验以‘妃子笑’(cv.Feizixiao)和‘井岗红糯’(cv.Jingganghongnuo)两个不同品种的荔枝果实为材料,分别研究了施保克(Sportak)、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L)、曲酸(Kojic acid)、D-异抗坏血酸(D-Isoascorbic acid)和浸泡时间对
我国是水产养殖业大国,2018年的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6000万吨,而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全国年产量在500万吨以上,占所有水产品的8.3%。而经过蚕豆饲喂后形成的脆肉鲩,因为肉质紧致而爽脆、熟而不烂,味道醇厚且鲜美,并且其营养价值丰富而广受欢迎。目前,关于草鱼的脆化机制,仍未知,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蚕豆中的某种因子激活了草鱼的相关基因,从而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是我国南方重要经济养殖鱼类,然而目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导致病毒性疾病爆发和流行,严重制约了大口黑鲈和石斑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大口黑鲈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LMBV)是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原,能导致大口黑鲈大面积死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褐纹病是茄子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该病已是近年来茄子生产和研究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茄子褐纹病抗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几种常规酶活性以及抗性相关物质的变化趋势;国外对褐纹病的研究多集中于分子标记和品种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深入研究抗性机制的化学诱导及分子机制。本实验研究了四种植物激
近年来我国再生稻发展很快。但是,目前再生稻头季多采用人工收获方式,作业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不适合大规模作业和推广应用;采用普通履带式收割机收获头季稻碾压率最高达40%,影响再生季的产量。头季收获困难严重制约了再生稻生产。针对再生稻头季收获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再生稻收获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地隙轮式再生稻收获机,进行了机具的总体结构设计,再生稻的农艺要求对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优化
本研究通过提取饲料工业中两种常见高纤维原料(小麦麸皮和燕麦麸皮)的水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分析阿拉伯呋喃糖苷酶(AbfB)和阿魏酸酯酶(FAE)的酶学特性,并作用在不同膳食纤维上,基于体外仿生消化酶解试验,找出木聚糖酶(Xyn)与AbfB、FAE的最佳协同配比。然后,通过动物试验验证在饲料中额外添加侧链降解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环境的改善效果。动物试验分为三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饲
本文旨在探究不同猪舍环境与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浓缩物(Concentrated yeast cultures,CYC)对母猪生产性能、乳成分及抗氧化状态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因子1为猪舍环境(传统舍和风机-水帘舍),因子2为饲粮处理(对照饲粮和添加3 g/kg的CYC饲粮)。选取120头3~8胎“长×大”母猪,按胎次、体况及历史繁殖成绩均衡分配的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
粉蕉(Musa ABB group,Pisang Awak.cv.‘Guangfen No.1’)是芭蕉属的香蕉杂交栽培品种,口感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近年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商业上要求粉蕉采收时果实饱满度高,粉蕉采后代谢较旺盛,呼吸强度高,后熟快,品质容易变劣。香蕉的催熟技术较为完善,而粉蕉由于催熟技术尚欠规范,严重影响粉蕉商品档次和货架寿命。目前,鲜见有关粉蕉催熟技术的研究报道。为了提高粉蕉
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含有丰富的硫苷,其硫苷中的RAA硫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抗癌活性最强的植物次生代谢物。硫苷的合成受到多种环境条件影响,且不同物种或者同一物种不同基因型的硫苷含量差异很大。芥蓝是华南地区特色蔬菜,其有益硫苷RAA硫苷含量很高,可作为保健型蔬菜开发。目前对于不同芥蓝基因型幼苗硫苷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多,本实验以46种不同基因型和9个杂种一代芥蓝品种为材料,采用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这些材料幼苗和
本论文旨在研究饲料中以不同水平添加复方中草药发酵制剂粉剂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索中草药发酵制剂应用于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合理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发酵制剂粉剂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以及前肠组织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7.07±0.02)g健康大口黑鲈幼鱼450尾,随机放入18个养殖缸(容积480L)中,